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有關歷史説課稿集錦六篇

有關歷史説課稿集錦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歷史説課稿集錦六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

本課從人們積極地利用乾旱地區自然條件出發,闡述人類是如何改造自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乾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及特點,讓學生知道在乾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從而提高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自覺性,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新疆作為乾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特點和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法指導培養學生閲讀提問能力、綜合聯繫能力、自評互判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在乾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乾旱地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疆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

教學難點:對坎兒井開鑿和利用的理解。

二、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探究學習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2.説學法

把聯繫閲讀法、感受信息法、討論法與學生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説教學流程

(一)歌曲導入創設情境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創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分析教材,確定重點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縱觀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了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以時間進程為線,分時期描述,各主題前後相承、緊密相聯。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第七學習主題第四課的教學內容。本課從政治上看:呈現了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而統一的政權???元朝,它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經濟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它又下啟明清,將繁盛傳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社會才呈現衰敗之勢。從民族關係上看:元朝民族進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為民族關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局面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歷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譽為世界100位有影響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國封建歷史傑出帝王之一。總之,本課承上啟下,有助於學生從多角度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2. 教材的編寫特點和設計意圖

本課有三個子目。首先教材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背景、過程和統一後的情景。同時輔以“寫寫”“想想”等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筆、圖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並統一中國”的過程、舉措和影響,並輔以“讀讀”“看看”“説説”等指示性語言加強知識的掌握和觀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後,教材簡要展現了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從知識層面講,本課涉及解王朝興衰更替、國家統一、政權鞏固、民族發展、歷史人物等重大內容的過程,有一定的深難度。從過程和方法層面講,本課是一個感知歷史現象到歸納歷史知識,從歸納歷史知識到認識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過程。

  3. 教學重點的確定

綜合上述教材分析,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難很大。因此,我結合教材和《歷史課程標準》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取捨和重組,並在對比同單元歷史人物的基礎上確立了緊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兩個歷史人物為核心的學習主線,以使學生明確學習中心。同時結合《課標》的要求確立以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學習的重點。

二、 分析學情,確定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正確分析學生情況,是學案設計的基礎,是新課程理念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自主閲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但七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還在發展中,在歸納、分析、判斷、評述等邏輯性較強的問題上,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我確立了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忽必烈”為基石,推廣到明確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和原則為教學難點,這也是本課的落腳點。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時,本着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呈階梯狀的學習進程以突破難點。

  三、 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制定學習目標

1. 知識技能:説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史實,記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統一中國的時間。列舉忽必烈的治國措施。説出元朝民族關係發展的表現。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意義的辯析,培養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通過忽必烈歷史功過的評析,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形成正確的民族觀。認識元朝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四、 圍繞目標,設計學習方式、教學方式

  1.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學案導學為核心,採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自主閲讀、思考、探究),它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得知識,探索新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自主學習也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只有充分的自主,才能更好的合作。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講解評析)有助於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的能力,樹造樂於交流分享心得的品質。同時,學生在探討分享中易於激盪思維,拓展視野,從而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2.教學方式???組織、指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因此教師的角色以組織、指導學生為主。(1)教師的組織方式:施以各種方式提醒學生,以維護課堂的紀律;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語言簡潔、具體、明確,具可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及時,富有激情,並對優秀小組加分,以激發學習熱情。(2)教師的指導方式:通過讀書指導法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歸納分析法幫組學生掌握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提問、談話法開啟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評析歷史現象、歷史人物。

在歷史課的教學中,教與學是相互聯繫影響的,學案為師生的教與學搭建起了互動的橋樑,營造了成長的平台。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主要分析了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其經驗教訓對今天改革開放的中國有很強的借鑑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學生預習、按小組收集、整理相關歷史材料;

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學按“東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四個方位就座,並各派一代表發言,分析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和解決的辦法;

分析、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評選本課最佳小組。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展,使學生認識: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鬥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於鬥爭的精神。

(三) 重點、難點

重點: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原因、特點;

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難點: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依據: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地域廣闊,亞洲各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都有可能在中國出現,故學習他們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對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故定為重難點。

二、 教法學法

1、 學情分析:

本校是三級達標的農村完中,學生基礎較差,但是經過一年半的高中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習方法,分析、歸納能力有所提高,自學能力增強。

2、 教法學法:

依據本校學生實際,結合三維教學目標,本課採用“情境教學模式”,模擬召開“21世紀亞洲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教師

充當主持人,學生採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組扮演亞洲各地區代表,討論、總結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概況、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最後集體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自由發言,就“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提出設想。全班學生按個人特長,自願優化組合,分成四小組,儘量保證每個小組成員各具特長,資源配合均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

三、 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理念、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21世紀亞洲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開幕式 播放音樂《亞洲雄風》並展示亞洲相關圖片;

作簡短的“研討會”開幕式發言。 四小組分別按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行政區域位置呈半圓型就座。

感受“研討會”氛圍。 通過播放音樂和圖片,創設課堂學習氣氛。

教育實驗表明,採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最好的環境。本課把學生分成四組按亞洲行政區域呈半圓形就座,營造“研討會”氣氛,利於學生合作、交流。

學習新課 展示亞洲經濟發展情況(主要有新加坡、韓國、印度、西亞等)

主持並作簡明的鼓勵性點評

四小組各派一代表按亞洲經濟發展順序依次上台發言,總結該地區經濟發展概況、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 心理實驗表明,良好的教學環境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課採用“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限時三分鐘,展示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欲、表現欲,發揮創造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自主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收集材料,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分析、歸納經濟發展的原因、特點及其不足之處,培養學生歸納、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新課小結 討論亞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結合日、中兩國經濟討論並評議解決的方案。

研討“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

組織指導

各組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提出存在的問題;

大會綜合各組提出的問題列出帶普遍性的重要問題供大會集體討論、自由發言解決方案。

就“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中,亞洲經濟的發展戰略” 自由發言,提出設想。 教育實驗表明,“討論學習法”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開拓思路、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激發學習熱情、加深印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並有利於增強口頭表達能力,是一種帶有啟發性、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本課通過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自由發言,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展示個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使其關心時勢,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時代責任感,培養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高瞻遠矚的預見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從而實現歷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為鑑”、經學致用的目的。

學習評價 評選最佳小組 公佈評選結果;作鼓勵性的簡明、個性點評。 各組上交平分表;

統計各組得分情況。 採用過程性的學習評價制度,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是課改的一個要求。

四、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有如下特色:

1、 以學生為根本,貫徹“生本教育”:採用“情境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體現教學創新,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體現學生自主性學習。

2、 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歷史自學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體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3、 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學習亞洲經濟發展,使學生認識:要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培養其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反對“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鬥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勇於鬥爭的精神。

4、 把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帶入課堂:本課研究性學習體現在預習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學習中的發現問題、討論中的解決問題等,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有利於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

5、 針對“小組討論式”學習中容易存在的幾個瓶頸問題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語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語化,以及討論不充分、個別學生作“壁上觀”等現象採取以下措施進行嘗試性突破:首先,各小組優化組合,儘量使小組各成員呈優勢互補組合;其次,學習過程中採用小組互評方式,制定面向全體學生的平分表(見下表),對學生每一個活動環節進行量分,通過這種競爭性的評分機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踴躍發言,使課堂氣氛高潮迭起。

綜上所述,本課通過“情境教學”、學生自由討論、發言等,使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三維課程目標得到了較好體現。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第一課。本課所講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從此以後,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本單元的其他課節所講述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在科教文體事業、民主法制建設、對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中起了開章總領的作用。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別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情況。第一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通過後兩個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來體現的,而後兩個子目又是第一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的具體體現。因此三個子目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和意義,瞭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以深圳經濟特區為例,認識歸納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料,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

2、結合《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瞭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學習讀圖、識圖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設立經濟特區等改革開放重大舉措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四、學情分析

本課所涉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開發區、開放區等都是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改革

開放後家鄉鉅變、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等圖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

  五、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採用課堂互動、情境設置、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啟發式教學法等。 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閲讀歸納、看圖、討論分析,結合事實談內心的感受。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七、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感受家鄉的變化,導入課題。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1、讓學生看書歸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2、通過活動“情景劇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3、學生討論:為什麼説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師從“轉折”二字重點指導,突破教學難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讓學生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民的喜悦之情,憧憬美好未來,教師提出問題。

2、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內容,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內容及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家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是什麼?通過討論,懂得這種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3、教師指出中國農村改革最早開始於安徽鳳陽小崗村,讓學生看錶格,思考討論“表格中的統計數據説明了什麼?”從而認識到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完全正確的。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1、讓學生閲讀教材,瞭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

教師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出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接下來欣賞圖片“深圳改革開放前後的面貌”,感受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2、學生討論: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3小結全文。

板書設計: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城市:對外開放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動盪的中東地區》是選自人教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的一節課。本課內容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按照一條線索中東動盪局面的產生——動盪局面的頻仍——動盪根源的複雜性展開敍述。層層推進,逐步深入。

二戰後,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兩大主題,世界大戰短期內不會爆發,但地區衝突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東問題尤為突出,它集中了戰後國際社會的各種矛盾,民族、宗教、政治、經濟、地緣……任何構成混亂與動盪的因子都能在中東發現其淵藪,這也是中東問題至今懸而未決的癥結。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中東矛盾的.複雜性這一關鍵問題。解決好了這一問題不僅有利於學生對二戰後世界政治局勢的把握,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中東地區的相關知識學生在地理課中已有所涉獵,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關於中東問題,多數學生對其動盪表象很感興趣,但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對動盪局勢的成因、後果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貼近歷史。並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啟發學生去思考,達到認識上的提高。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瞭解中東地區在地理、交通、經濟方面的重要價值;知道為解決中東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掌握中東戰爭的基本概況。

(2)在收集並運用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整合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小組合作意識;並通過討論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理解中東問題的複雜性,提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中東戰爭的嚴重後果,認識到衝突與戰爭最終受害的是廣大人民,戰爭不是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樹立和平觀念,認識到生命與和平的可貴。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掌握中東戰爭概況、認識戰爭的嚴重後果

2、理解中東地區矛盾的複雜性

【確立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後中東地區矛盾的複雜性;通過對歷次中東戰爭的分析,不僅可以準確把握中東政治局勢的特點,而且為理解中東問題的複雜性作了鋪墊。而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是中東局勢動盪的重要原因,也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

難點:分析中東地區錯綜複雜的矛盾

【確立依據】中東地區戰火頻仍,其原因錯綜複雜,而九年級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性思維能力不足,讓他們有條理的分析交織在一起的諸多矛盾,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教法與學法

本着以學生髮展為主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對本課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

2、探究式教學法:設計恰當的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説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的最後一課。

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兩極格局不復存在,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極化方向發展;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世界正處在向新格局的過渡之中。本課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為主要內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趨勢。經濟“全球化” 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因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才能把握經濟全球化趨勢本身的內涵併為學習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做準備。只有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才能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而理解我國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義,才能使學生增強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使發達國家成為最大獲利者,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挑戰,凸顯了它給世界發展帶來的弊端。

由於目前對全球化的態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聲音,要求九年級年級學生從利、弊兩方面認識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趨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師生共同通過對已有材料進行挖掘和廣泛地收集資料進行必要的探究。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和出現的主要原因,掌握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具體表現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理解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還要讓學生能通過對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利弊的分析,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通過學習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國的對策,讓學生理解中國在全球化趨勢的大背景下面臨着難得的機遇與巨大的挑戰,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3、過程與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過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得出正確的認識。

合作探究學習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的一個熱點問題,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已深刻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導學生自主收集相關學習資料,感受經濟全球化。通過學生自主閲讀教材,收集相關資料,參與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課堂辯論法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在學生辯論後指導學生得出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評價標準:①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標準;②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標準。

中外聯繫法:引導學生聯繫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和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對策,理解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yj2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