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語文 >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案例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案例

課堂實錄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案例

一:課前談話:

師:本週一是3月15日,誰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日子嗎?(生搶答: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你還知道關於“3.15”的哪些知識?(生1:打假! 生2:工商質檢部門查處假藥假貨…… 生3:“3·15”的主題是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簡單地説,是要提倡真實誠信,反對虛假欺詐。(板書:真和假)在生活中如此,在我們的學習中也更應如此。希望在這一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能紮紮實實地學到最真的道理。

[評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用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導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一片斷更能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僅僅是教單純的數學,更有育人的道理。]

二、準備題:

1、投影出示P86準備題,指名口答。

師:誰能概括一下,什麼樣的分數等於1?(分子等於分母)

2、遊戲

①(媒體出示一組圖,見例1),師講解遊戲規則: 在塗色結束後,公佈分數之前搶答出正確分數的,算贏。提前或推遲答出的都不算。

②學生搶答後,統計贏的情況。(師表揚!)

[評析:以競賽的形式出現,既可以促進學生的競爭性,又能活躍氛圍。]

三、合作研究。

1、發現問題:

①師:觀察這些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你發現了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分子小於分母 分子大於分母 分子和分母相等 分子是分母的倍數)

②師:請根據你們的發現,找出每種類型的分數。(板書相應分數)

③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些類型的分數,探索它們的奧祕。

2、選擇問題:

①師:(手指上三種類型)在教學中,把分子大於分母的分數與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歸為一類。這樣,6個分數其實被分成了兩類。請小組討論後確定,你們組將要選擇哪一類分數進行重點研究?

②學生分組,自動選擇各種類型,討論後彙報。

3、探究問題:

① 投影出示研究主要方面:

這類分數有什麼共同點?這類分數與1相比,誰大誰小?這類分數的名稱是什麼?(提示:可查閲教學書P78)

② 師巡視,參與探究。

學生把發現填入表格中。

③分組彙報,總結出真、假分數的概念及特徵。(板書:在“真”、“假”後填寫“分數”、“分數”小於1 大於1 等於1 )

4、解決問題

① 投影出示例2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② 你還能舉幾個真分數和假分數嗎?同桌互相説説看。

③ 辨析:□/8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

5、再探究:

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研究?(分子是分母的倍數)

你能再舉2個這種分數嗎?(根據回答同時板書)

②想知道這類分數有什麼奧祕嗎?請打開書自學P87,找出其中奧祕,國小數學教案《“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案例》。

③學生彙報:分子是分母的倍數的分數實際上是整數。可以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把這樣的假分數化成整數。如:4/4=4÷4=1 10/5=10÷5=2 熟練以後,可以省略中間步驟。

④學生書面齊練,完成練一練2

6、師小結:同學們剛才都開動了腦筋,通過合作研究出了什麼是真分數,什麼是假分數及它們的特徵。甚至還能通過自學,找出了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分數的奧祕,把假分數化成了整數。

[評析:以發現問題、選擇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為思路,帶領學生走入研究性學習之門,在不經意之中,學生就能學到研究的方法,知道“什麼是研究”、“怎樣去研究”,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並能充分採用自學探究、小組合作的形式,使人人有所得,個個有收穫。]

四、反饋練習(投影出示)

1、填空:

分母是6的真分數有( )個,其中最大的是( );

分母是6的假分數有( )個,其中最小的`是( )。

2、判斷:

①真分數都比1小。( )

②假分數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 )

③2/7的分數單位是1/7,2/7再加上4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就是最小的假分數。( )

④4除5的商用分數表示是4/5。( )

五、閲讀:(投影出示)

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產生。

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詢更詳細的知識。

[評析:課內延伸至課外,既可拓寬知識面,又能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六、總結:

你有什麼感想和收穫?

你能結合生活實際,用真分數或假分數説一句話嗎?

七、佈置作業:

1、課堂作業(略)

2、課外作業:

小組合作,以本節課所學知識為主,為下節課設計一組複習題。

[評析:課外作業的設計,是本課教學的濃縮和昇華。這裏,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動手、動口、動腦的平台,體現了自主學習,自主設計的目的,是反饋,更是下一節課的準備!]

課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

反思本課教學,有三點啟示:其一,研究要有物。在選擇可供研究的內容時,應當根據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徵,儘量選擇直觀、形象的材料,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避免使學生空想純理論的東西,研究無物,言之無物。其二,要有實踐空間。一幅好的水墨畫,必須留有一定的空白。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實踐空間。理論來源於實踐並高於實踐,但最終仍將為實踐所檢驗。再直觀、形象的材料也只是材料,並不是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生只有親歷動手、動口、動腦過程,才能提出屬於自己的發現、假設、問題,才能充分驗證、得出結論,“解決而後遷移”的目的才終將達成。其三,研究要有分工。國小生的能力畢竟有限,若一個孩子負責一項研究的全過程,似乎勉為其難。若教師能及時組織學生分組後再分工合作,則集眾人之力可大成——研究易成,團隊精神易存!

疑惑之處——研究中分組的方式,是按座位分組,按興趣、愛好分組,還是按學習能力強弱搭配分組?這幾種分組方式各有優缺點,在研究性學習中,採用其中任一種分組方式,長期下去,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心理的形成有無不良影響,仍需進一步探討。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是大勢所趨,我們在《小數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繼續在一線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必將找到一條更利於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數學教學之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yuwen/yr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