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

【導學目標】

1.明確説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説明順序中邏輯順序。

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

時間會留下腳印嗎?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變化,都潛藏着時間的蹤影。這篇課文就為我們分析了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錶”,述説着遠古的故事。閲讀時,要注意本文的説明層次,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的。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腐蝕(shí) 渾濁(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詞語解釋

渾濁:(水、空氣等)含有雜質,不清潔、不新鮮。

山麓:山腳。

龜裂:裂開縫隙。

海枯石爛:海水枯乾,石頭粉碎。現多用於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龍,地礦系統作家,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聽錄音範讀課文,把全文分為三部分。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4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三部分(30~31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麼,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

【交流點撥】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2.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並閲讀22到29段,然後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

【交流點撥】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説明方法:舉例子);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

步驟四 理解語言 探究寫法

説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説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説明。

【交流點撥】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説,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

【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引出話題(1~4):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巖頭怎樣記錄時間(5~29)(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讀懂巖石記錄意義(30~31)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主要內容包括“分式” “ 函數及其圖象”“全等三角形”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數據的整理與初步處理”共五章,各章都力圖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將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呈現給同學們。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觀察————探索————猜測————證明”的學習過程,體驗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 通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

二、內容分析

第十七章 分式是是代數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質及約分、通分等變形,是全章的理論基礎,分式的加、減、乘、除及乘方運算,是全章的重點內容,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時,應用化歸思想,並且要注意檢驗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本章應儘可能採用類比方法學習,聯繫實際,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同時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十八章 函數及其圖象通過對變量的考察,體會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研究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瞭解函數的有關性質和研究方法,並初步形成利用函數的觀點認識現實世界的意識和能力。在教材中,通過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概念、規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函數以及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行探索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最後利用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及其圖象解決有關現實問題。

第十九章 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紹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質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條件。更多的注重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學生在直觀認識和簡單説明理由的基礎上,比較嚴格地證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第二十章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將在上冊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圖形的變換探索發現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合理運用幾何證明所得數學結論,努力實現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有機結合。

第二十一章 數據的整理與初步處理是在前幾冊統計與概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選用合適統計圖表,進行數據整理,清晰而又準確地表示所收集的數據,同時通過情境引入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以及方差、極差與標準差,較為正確地比較所得數據,使學生掌握分析處理數據的基本方法,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見解。

三、採取措施

1、認真學習鑽研新課標,掌握教材;課堂內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掃除學習中的障礙點。

2、認真備課、精心授課,抓緊課堂四十五分鐘,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爭取充分掌握學生動態,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3、抓住關鍵、分散難點、突出重點,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實每一堂課後輔助,查漏補缺。

4、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業務素養。積極與其它老師溝通,加強教研教改,提高教學水平。

5、教學中注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6.經常聽取學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議。

四、課時安排

第17章 分式 10課時

第18章 函數及其圖象 16課時

第19章全等三角形 16課時

第20章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2課時

第21章數據的整理與初步處理 14課時

課題學習 4課時

小結與複習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3

一、説教材

1、教材簡介

《浪之歌》與本單元的其他文章一樣,也是散文詩,主要運用抒情的表達方式。在這首散文詩裏,海浪被詩人賦予一個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裏融入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世世界的守護者。

2、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海誓山盟、長吁短歎”等詞語;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標: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把握詩文的節奏和美妙的意境,並從中理解詩歌的主題。

情《浪之歌》説課稿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詩中閃爍着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及重點難點

不同於真實世界,在這首散文《浪之歌》説課稿詩裏,海浪首先是作為“《浪之歌》説課稿海岸”的情人出現,前四節裏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律動中與愛人難捨難分。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在這裏,海浪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形象。

教學《浪之歌》説課稿重點: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理解作者筆下海浪的形象。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二、説學生

散文詩的內涵較深沉,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講,要理解難度較大。但由於學生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對海浪比較熟悉,學習本文,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重點突破。

三、説教法與手《浪之歌》説課稿段

依據新課標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對於詩歌,朗讀尤為重要,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2、自讀探究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浪之歌》説課稿揮集體的力量,自主學習,探究詩歌的內涵。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同學們,你去過海邊嗎?你看過海浪拍打海岸與礁石的情景嗎?在你的眼中與心中,海浪是個什麼形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組歌》中為我們塑造了關於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與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處?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浪之歌》説課稿《浪之歌》。

(本導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能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3分鐘

讀準字音和解釋詞義

(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為後面理解詩歌的內容做鋪墊)

(三)整體感知:6分鐘

學生聽配樂朗讀後思考:作者筆下的海浪是怎樣的形象?

(學生通過聽讀,將作者筆下的海浪與自己心中的海浪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為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浪之歌》説課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鐘

1、 作者對海浪賦予怎樣的感情?

2、 你從文中哪些詩句體會到這種情感《浪之歌》説課稿?

(逐層深入,引導學生更準《浪之歌》説課稿確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內涵)

(五)協作質疑:10分鐘

我們對詩歌的情感已經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了,但詩歌的語言有時難以理解,對這首《浪之歌》説課稿詩,你還有什麼疑惑呢?

小組討論解決,全班交流。

(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鐘

引導學生《浪之歌》説課稿仿寫課文中的詩句。(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七)小結:2分鐘

(八)佈置作業:2分鐘

1、 仿寫詩句

2、 預習《雨之歌》文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及三道防線。(重難點)

2、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重難點)

3、説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學習過程】: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出現過敏現象,器官移植時為什麼要“匹配”器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一、自主學習

自學課本P75-80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1、人們的生活環境中雖然有大量的病原體,但有的人卻沒有生病,原因是人體有_______功能。

2、人體的三道防線分別是什麼:

① ;

② ;

③ 。

3、瞭解抗體、抗原的概念然後指出抗原、抗體與吞噬細胞之間的關係:

刺激淋巴細胞產生 ,抗體與抗原結合,促進了 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

4、免疫是人體的一種 ,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成分,從而 和 進入體內的 物質,或人體本身產生的 細胞和 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計劃免疫是根據某些 的發生規矩,將各種安全有效的 ,按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已達到 、 和 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6、接種卡介苗可以預防 ,接種百白破疫苗可以預防 、 和破傷風這三種傳染病。

二、合作探究

(一)小組討論,找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7、第一道防線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組成,它們具有________和_ _____________作用,此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作用。

8、第二道防線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組成,它們分別有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 __作用。

9、第三道防線主要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組成,其作用分別是_____ _____和_________ __。

10、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是人生來就有的,因為對 都有防禦作用,所以叫做 (又稱為 )。而人體的第三道防線是人出生以後才產生的,通常只對 或 有免疫作用,因此叫 (又稱為 )。

11、大家來談一談免疫都有哪些功能?

(二)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下面這些問題,結合本節知識想想是為什麼?

12、人們成常説保持個人衞生,如勤洗手,勤洗澡等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這是為什麼?

13、為什麼出過水痘的人不會再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14、為什麼有些人在出過魚蝦後會出現過敏,過敏反應的出現是表示你的免疫能力下降了嗎?

三、系統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瞭解了免疫的有關知識。

①人體的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②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③免疫的功能;

④計劃免疫的意義。

四、反饋檢測

15、下列屬於人體的`第三道防線的是( )

A、溶菌酶和肝臟 B、血液和消化液

C、淋巴細胞和淋巴器官 D、皮膚、黏膜

16、下列免疫中,屬於非特異性免疫的是( )

A、接觸過麻疹病人的人不會再患麻疹 B、接種過卡介苗的人不得肺結核

C、患過天花的人不會再患天花 D、眼淚中的溶菌酶能殺死細菌

17、能產生淋巴細胞的器官是( )

A、脾 B、肺 C、腎 D、心臟

18、人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的作用是( )

A、殺菌作用 B、吞噬作用 C、清掃作用 D、保護作用

19、下列哪一項不能稱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 )

A、皮膚角質層防止細菌入侵 B、呼吸道黏膜能黏附細菌,形成痰排除體外

C、消化道中部分病菌被殺死 D、血液中的細菌被吞噬細胞消滅

20、下列有關抗體的敍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抗體是由淋巴細胞產生的 B、抗體是一種蛋白質

C、一種抗體能消滅多種抗原 D、抗體是在抗原物質入侵人體後產生的

21、人體產生抗體的過程是( )

A、抗原→淋巴細胞→抗體 B、抗原→胸腺→抗體

C、抗原→脾臟→抗體 D、抗原→淋巴結→抗體

22、皮膚的保護作用,淚液的殺菌作用都屬於人體的( )

A、非特異性免疫 B、特異性免疫 C、第二道防線 D、第三道防線

23、下列屬於特異性免疫的是

A、黏膜分泌物具有殺菌作用 B、唾液中溶菌酶溶解病菌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清掃異物 D、患過天花的人以後不會再患天花

24、保衞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 和 。

25、體液中的 和 是保衞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26、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是,人人 就有,不針對某一特定的 ,而是對多種 都有防禦作用。

27、人體的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 和 組成的。

28、病原體入侵到人體內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叫做 。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叫做 。

29、完成連線

A 疫苗 ① 預防的疾病

B 卡介苗 ② 脊髓灰質炎

C 百白破 ③ 肺結核

D 糖丸 ④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5

一、教學任務分析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從邊的角度進一步刻畫了直角三角形的特點。學習勾股定理極其逆定理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後續有關幾何度量運算和代數學習的必然基礎。《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對勾股定理教學內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圖形性質和運動等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經歷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並能運用它們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節《勾股定理的應用》是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節、具體內容是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經歷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需要藉助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這些都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意識;有些探究活動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有助於發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學會選擇適當的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體會數學建模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應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是重點。

把實際問題化歸成數學模型是難點。

二、教學設想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運用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理念,我想盡量給學生創設豐富的實際問題情境 ,使教學活動充滿趣味性和吸引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一題多變的形式拓寬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滲透化歸的.思想以及分類討論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

在教學設計中,儘量考慮到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注意知識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在課堂上,要照顧到接受較慢的學生。使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收穫和發展。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環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第四環節:議一議;第五環節:做一做;第六環節:交流小結;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情景1:複習提 問:勾股定理的語言表述以及幾何語言表達?

設計意圖:温習舊知識,規範語言及數學表達,體現

數學的 嚴謹性和規範性。《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情景2: 腦筋急轉彎一個三角形的兩條邊是3和4,第三邊是多少?

設計意圖:既靈活考察學生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還能考察學生三角形三邊關係。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

情景3:課本引例(螞蟻怎樣走最近)

設計意圖:從有趣的生活場景引入,學生探究熱情高漲,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結合問題逆向思考,或是回想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通過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從而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建模,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第三環節:變式訓練(由圓柱體表面路程最短問題逐步變為長方體表面的距離最短問題)

設計意圖:將問題的條件稍做改變,讓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拓展學生視野,又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再將圓柱問題變為正方體長方體問題,學生有了之前的經驗,自然而然的將立體轉化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解決,此處長方體問題中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類討論思想。

第四環節:議一議

內容:李叔叔想要檢測雕塑底座正面的AD邊和BC邊是否分別垂直於底邊AB,但他隨身只帶了捲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1)你能替他想辦法完成任務嗎?

(2)李叔叔量得AD長是30釐米,AB長是40釐米,BD長是50釐米,AD邊垂直於AB邊嗎?為什麼?

(3)小明隨身只有一個長度為20釐米的刻度尺,他能有辦法檢驗AD邊是否垂直於AB邊嗎?BC邊與AB邊呢?

設計意圖:

運用勾股定理逆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正確合理選擇數學模型,感受由數到形的轉化,利用允許的工具靈活處理問題、

第五環節:方程與勾股定理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了一道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思是: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一根新生的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這根蘆葦垂直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請問這個水池的深度和這根蘆葦的長度各是多 少尺?《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意圖:學生可以進一步瞭解勾股定理的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瞭解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學會運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環節:交流小結內容:師生相互交流總結:

1、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建立數學模型求解、

2、在尋求最短路徑時,往往把空間問題平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條邊和另外兩條邊的關係,藉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兩條邊。

意圖: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想,體會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廣泛應用及它們的悠久歷史、《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設計第七環作業設計:

第一道題難度較小,大部分學生可以獨立完成,第二道題有較大難度,可以交流討論完成。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彈力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了一些力學的知識,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種力的學習為過渡到本節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在本章內容中本節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內容,可以為整個高中物理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體系,並且本節內容的一些彈力知識,也是大學聯考必考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學知識,同時在生活中也瞭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們欠缺的是將我們實際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實驗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形變的概念,彈性形變和非彈性形變的概念。

2.知道彈力的概念,產生的條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彈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變的,讓學生掌握彈力產生的原因。

2.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關注及探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物理用物理,將我們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時培養他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邏輯判斷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形變、彈力的概念,彈力產生的條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學難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導出。

五、教學方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和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瞭如下的講學方法:

1.直觀投影法:通過ppt圖片等投影的方式進行直觀教學,充分調動起課堂氣氛和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

2.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導出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學的知識和重點,充分顯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進行分組分類進行討論,學生為主導,總結結論,初步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六、教學學具:橡皮泥、海綿、彈簧、木板、鐵架台

七、教學流程:

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請同學們回憶這樣兩個問題:

1.什麼是力?

學生: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學生:.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使物體發生形變

關於第一個作用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將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個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物體形變時會產生什麼奇妙的事情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3-2彈力

學生活動一

給你桌面上的彈簧、海綿、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什麼叫形變?

問題2:撤去力後,觀察有什麼不同?

問題3: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

問題4:用手擠壓桌面,它發生形變了嗎?

老師:什麼叫形變?

學生:物體形狀發生了改變

學生:物體體積發生了改變

通過學生回答,和學生一起總結得到形變的概念

一、形變

1、概念: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老師:撤去力後,物體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學生:彈簧和海綿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狀。

老師:我們把向彈簧、海綿這樣撤去力後可以恢復原長所發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把橡皮泥這樣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原長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在形變後撤去作用力時不能夠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非彈性形變。

老師:彈簧一定發生的是彈性形變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説出如果用力過猛,彈簧形變量過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復原形。引出彈性限度。形變小時,能恢復原狀。形變過大,超過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後物體不能完全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

演示實驗一

學生活動二

全體起立,用你的手去擰你同桌的胳膊。同桌兩人互相感受。學生和我做一次實驗。

我受壓迫——我要反抗——我對壓迫者生產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我受壓迫被形變——我反抗(要恢復原狀)——我對壓迫者產生彈力。(與我接觸的物體)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彈力的概念。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發生彈性形變。接觸

演示實驗二

找一個學生上講台,讓學生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讓全班學生觀察木板的形變方向,用手指按懸空的木板的學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並説出來,全班學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學生一起總結彈力的方向。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老師: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變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為施力物體,木板給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變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為施力物體,手指給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學生活動三:

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從我們的經驗來看,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着消失。

一般來講彈力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比較複雜。而彈簧的彈力與彈簧形變量的關係則比較簡單那有什麼關係呢?

探究彈簧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器材:

鐵架台、彈簧、刻度尺、

鈎碼(每個50克)

問題5:採用什麼方法給彈簧施力?

問題6: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問題7:什麼是彈簧的伸長量?怎麼測量?

問題8:表格記錄數據,數據怎麼處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大小。後面的摩擦力,電場力等力的學習都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研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彈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現象,用理想的思維總結規律。

八、板書:

3-2彈力

一、形變

1.概念:物體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

2.分類:彈性形變

非彈性形變

3.微小形變----放大法

二、彈力

1.概念: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接觸 .發生形變

3.方向: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與施力物體形變恢復方向相同。

4.大小: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簧的彈力,F=k x ——胡克定律

X=形變量【伸長量,壓縮量】K=勁度係數,單位N/m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7

目的要求:

1.體會詩歌中所藴涵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2.誦讀、體味、欣賞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朗讀詩歌導入。

(2)由李白的.身世導入。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講解詩歌:

1.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餞別詩。

2.開頭即以兩個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鬱結。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兩句借景抒情。

“蓬萊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寫登樓引發的感慨,也是李白與族叔李雲酒酣耳熱之後談話的中心。

“抽刀斷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寫壯志難酬的悲慨。

3.每組派一代表朗讀,男女生輪流朗讀。

四、 小結:

李白的詩,語言樸素,感情激盪,韻味深長,形成了獨特的“縱逸”風格。這首餞別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

充分體現了詩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懷才不遇卻無可奈何的心態。結構上的大跨度跳躍與詩人的情感變化相一致。

五、補充李白的詩歌《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教師簡介這首詩的內容。

學生談熟讀後的感受。

六、當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

2.理解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

3.掌握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好的理想社會;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予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桃花源記,導入新課

課堂開始請同學們回憶上節課內容。具體導入語如下:

同學們,“桃花源”真的存在嗎?陶淵明虛構這樣一個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怎樣的社會理想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讀課文,並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1.描寫桃花林景色的句子;

2.描寫桃花源自然景色的句子;

3.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句子;

4.描寫桃花源人衣着、勞動、精神狀態的句子;

5.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句子。

(三)深入研讀,體悟情感。

上環節畫出句子後,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的人為什麼會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當漁人説了外面的'情況後,桃花源人為什麼“皆歎惋”,又為什麼説“不足為外人道也”?課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小組內討論:文章的結尾寫道漁人復尋桃花源而不得,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這樣的結尾説明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找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並寫出它們的意思;

2.熟練背誦課文。

五、板書設計。

略。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9

教案背景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生態自然”中的第二課。本單元的六篇文章均是從不同側面思考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個人的責任,因而,本單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屬報告文學,在內容上要求學生把握兩點:一是在對比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過程中總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羅布泊消逝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言獻策。在表現形式上要求把握三點:一是對比、擬人、排比三種表現手法;二是多種表現方式的運用;三是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本文教學可結合課文,進行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學會、積累、運用吞噬、滄海桑田、乾涸、戈壁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讀課文,揣摩語句,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運用課文的理念,聯繫現實,思考關注環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問題。

教學重點

1、瞭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問題。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法:課前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小組內自學字的音、形、義;蒐集人為原因造成的水資源萎縮或水資源污染的資料,課上交流,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2、討論法:學生互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課件展示過去水草豐盈綠林環繞的羅布泊圖片和現在死寂荒涼的羅布泊的圖片。

同學們羅布泊曾經是美麗的仙湖,牛馬成羣,綠林環繞,水如明鏡。20世紀70年代,仙湖消逝了,羅布泊從此成了一個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文章給了我答案。

二、檢測課前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利用學案完成)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蕭瑟戈壁灘乾涸鷺鷥渾然一體裸露

2、根據拼音填寫漢字:

cang海sang田吞shi和xu蕩yang

3、結合課本語境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蕭瑟:和煦: 乾涸: 吞噬 裸露:

戈壁灘:滄海桑田:

4、請用本課所學到的詞語寫一段話。(至少用五個詞)

二、研讀課文題目: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題目它傳達了一個怎樣的信息?你讀出了怎樣的感情基調?

明確:羅布泊是一個美麗的湖,後來消失了。感情基調是惋惜、悲痛、難過、遺憾。

教師:美麗的充滿生機的羅布泊怎麼會變成了現在的連一滴水都沒有的沙漠呢?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處理學案中的二個問題:(課件顯示)

(1)、過去的羅布泊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文中哪些語句能印證你的説法?

明確:過去的羅布泊是仙湖,是綠洲。課文的

(2)、現在的羅布泊又是怎樣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夠印證這一説法?

明確:現在的羅布泊是沙漠,是荒涼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盡”的“盡”是脱光了,説“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裏已脱盡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嚴重破壞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師指定學生深情的朗讀這些文段。

2、深層探討,品文入理,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朗讀使我們彷彿看到了過去的羅布泊的生機和美麗,也好像聽到了現在的羅布泊在痛苦的呻吟,從前的羅布泊碧波盪漾,現在的`羅布泊沒有一隻鳥,沒有一條溪,成了荒涼的痛苦的恐怖的羅布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樣的悲劇僅僅是羅布泊嗎?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改道,“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於將塔里木抽乾了,使幹塔里木河的長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劇萎縮到現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邊的生態環境馬上發生變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里木拉瑪幹大沙漠渾然一體。

連續用四個“盲目”與“吸水鬼”,既形象具體地寫出了人們過量用水的無知,也表達出作者的遺憾和焦慮。

四、聚焦現實,引發憂患意識

1、學生展示課前蒐集的環境嚴重破壞的圖片。

2、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課下收集的人為原因造成的水資源萎縮或水污染的資料。

五、研讀探討,深透理解文意

教師:面對悲劇,作者在文中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來表達感受,結合文章語句賞析。

生1、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驚的。從寫法上探究,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強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靈的力量。

生2、對比手法。作者對比羅布泊的今昔,讓人知道羅布泊並非從來如此,原來昔日這裏曾是美麗的仙湖和繁華的綠洲。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3、擬人手法。作者將胡楊林擬人化:“那奇開怪狀的枯枝、那死後不願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後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盪,為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

生4、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又如篇末三個“救救”,呼籲之聲,振聾發聵。

六、延伸拓展、妙筆生花

擬寫一條關於保護環境的宣傳語。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的學習活動馬上結束了,但是隻要我們心存生態意識,心存環保意識,有社會責任感,我們就會隨手撿起一個包裝皮,隨時擰緊水龍頭,隨手關掉電燈,從我們的生活小事做起,保護地球母親,保護環境!

八、作業

試寫一封公開信,呼籲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板書設計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過去現在

水草豐美一片綠洲死亡之海一片荒漠

改道“四盲”

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針對文章內容和生活現實,讓學生在讀、説、看、感中探究出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體會人類應從中汲取的歷史教訓,通過殘酷的事實,感受作者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聯繫實際,尋找根源;增強環保意識。

由於課堂只有45分鐘時間,加上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重在熟讀,因而時間緊迫,不能在課堂反覆熟讀,所以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全文至少讀3遍並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先對羅布泊加以瞭解。導入新課時藉助多媒體,展示羅布過去和現在的圖片,通過教師前後反差強烈的語言表述和圖片展示,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過課上展示的古今對照的圖片和對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探究解決。同時也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整體感悟並分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後,聯繫現在的生活環境,學生展開討論,並談談人類對現實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面臨如此的悲劇應如何去做,從而樹立環保意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遺憾之處:由於時間的緊迫,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朗讀品味課文內容,相關的朗讀不到位,感染力不夠,影響了最後的高潮部分--“悲劇的製造者又是人”這一文章主旨的表現力不夠強。另外,圖片展示較多,顯得重複繁宂。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並能運用文中的重點詞語。

2、瞭解舊時吆喝的內容、種類、作用。

3、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及賞析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蒐集整理本地的吆喝,以增加對吆喝的感性認識。

2、點撥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都彷彿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引人體味藴含的濃郁的生活情趣。但中學生,對於舊時的吆喝相當陌生,這就為教學帶來了的難度。為幫助學生撥去知識的疑難,教學時先讓學生走出課堂,蒐集、整理本地的吆喝,瞭解本土文化;另外,課堂上教師藉助音像資料,增強學生對北京吆喝的瞭解,以此讓學生對吆喝有個感性認識。同時也為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去民間採風”作準備。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語。

囿 鈸 招徠 餑餑 秫秸稈 隨機應變 合轍押韻 油嘴滑舌

2、讓學生課前蒐集身邊的吆喝(提示:學生可以向父母、爺爺奶奶瞭解,也可以上網去搜索),以便對吆喝有點感性認識。

3、教師準備有關吆喝的音像資料。教師也蒐集一些本地的吆喝以便與學生交流。宿松本地的吆喝有:“磨剪子——,鏟——刀——”“收破爛,有破爛的收誒”……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侯寶林先生的《賣布頭》,由此引入新課。

思考:通過聽《賣布頭》,你從中得到了有關吆喝的哪些信息?

明確:吆喝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有廣告的作用。

二、走進《吆喝》,把握文章內容

要求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寫了哪些內容?

提示: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

學生可能涉及到的語句有:

1、“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

2、“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

3、“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着法兒吸引顧客。”

4、“有的小販吆喝起來聲音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5、“特別出色的是那種合轍押韻的吆喝。”

師生討論,明確:第1句是過渡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第2句是總領句,總領第5—10段,介紹北京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不同的吆喝聲;第3、4、5句是段落中心句,分別介紹了各種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從而讓讀者對吆喝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師生歸納文章內容及思路:

第一部分(1——3):吆喝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4——10):早晚及四季的吆喝。

第三部分(11——14):吆喝的文化內涵(包括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

三、聽吆喝,感受原汁原味的吆喝

四、賞吆喝,品味京白語言的特色

1、蕭乾先生在《北京城雜憶》第二篇《京白》中介紹了京白的幾個特點,其中説到:名物詞後邊加“兒”字是京白最顯著的特徵。

如:“葫蘆兒——剛蘸得”“小玩藝兒賽活的”“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慄兒味兒的白薯”“蘿蔔賽過梨”“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

另外,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摻合着運用了京白語言,如:(1)還要會現編詞兒;(2)聲音厚實,詞兒樸素;(3)到學校還可以大嚼一通兒……

2、賞析吆喝的文化內涵。

①、有點滑稽,卻也牢牢地抓住了過路人的心理,一想,八成你也坐下來等開鍋。如:“餛飩喂——開鍋!”;“葫蘆兒——剛蘸得”。

②、運用誇張的手法,讓人產生一種購買的慾望。如:“喝了蜜的柿子”;“就剩兩掛啦”(言下之意趕快來買,實際上還有許多);“小玩藝兒賽活的”;“蘿蔔賽過梨”。

③、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動。如:“慄兒味兒的白薯”;“葫蘆兒——冰塔兒”

④、詼諧幽默。如: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裏瞧(那麼)西屋裏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⑤、較為詳細介紹製作過程的。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

⑥、詞兒樸素的'。如:“硬麪——餑餑”。

3、教師請一名學生模仿本地的一種吆喝,然後比較本地吆喝與北京的吆喝有什麼不同。

五、悟吆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介紹各種吆喝聲的過程中,作者流露了什麼情感?

學生找到的句子可能有:

①“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更值得一提”能夠表現出作者提到北京吆喝時的一種自豪及喜悦的心情。

②“從吆喝來説,我更喜歡賣硬麪餑餑的:聲音厚實,詞兒樸素,就一聲‘硬麪——餑餑’,光宣佈賣的是什麼,一點也不吹噓什麼。” “更喜歡”表現出作者的對樸素的吆喝的衷情與喜愛。

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上一塊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裏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大嚼一通。”這句話聽了讓人多温暖,勾起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我們讀了以後,也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④“有一回他在我身後‘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誇張中帶有寫實的成份,令作者多年後回想起來也覺有趣,值得津津樂道。

教師總結歸納:作者在介紹這些吆喝時總體上是充滿了美好的懷念之情的,那種對往事的美好的回憶,那種至今想起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六、延伸拓展

1、學生交流介紹自己蒐集到的宿松本地吆喝,並試着表演。

(教師可以通過示範一兩句吆喝的方式來消除學生的尷尬。)

2、對一些吆喝進行再創作,給它編詞。

【板書設計】

吆 喝

蕭乾

器樂

吆喝 聲樂:早晚、四季

廣告

思想感情:愉悦、懷想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要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

2、 學習文章用例典型,敍説生動形象的説明特色。

3、 學習文章層層設疑,巧妙安排的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難點:

1、 激勵學生不斷去探索世界的奧祕。

2、 用典型的事例説明事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斜塔上的實驗》嗎?文中的主人公是誰?——伽利略。這篇文章中伽利略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學生回答)

挑戰權威、追求真理、勇於探索

這是一位偉大的人,但就是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卻説——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PPT展示課題)(1分鐘)

二、研習文章

1、為什麼説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呢?

從前有一個人,我們也不知道他是男還是女,他在探知聲音的問題上就碰到了一些情況。看完他的故事,我們就會找到剛才問題的答案。究竟是什麼情況呢?我們一起去看個究竟。通過預習你知道這是文章的哪個部分嗎?(第二小節)請你大聲朗讀這部分並思考下面的問題:他找到了哪些聲音?這些聲音又是怎麼發出來的?(PPT展示問題)

讀的過程中請你在書上做圈點勾畫,把相關信息標出來。(6分鐘)

2、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他找到了哪些聲音?”請你依次把這些聲音找出來(2分鐘)

鳥兒的叫聲

牧童的笛聲

小提琴演奏聲

門樞和鉸鏈的摩擦聲

指尖敲擊杯口的聲音

黃蜂、蚊子、蒼蠅等靠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

各種風琴、喇叭、笛子、絃樂器的聲音

蟬發出的聲音

3、這些聲音都是怎麼發出來的?(1分鐘)

靠氣息發音

靠翅膀的振動發音

以口腔為共鳴體,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發音

4、其實除了這個人在文章中找到的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捕捉,你會發現很多的聲音,你捕捉到了嗎?(學生回答、表演)(2分鐘)

5、無論是書本上的聲音,還是我們剛剛舉的.例子,都是“氣息發音、翅膀振動發音、或者以口腔為共鳴體、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的奇特方式”,我們知道了這麼多的發音方式,知識又增加了,你對此感到滿意嗎?覺得開心嗎?

文章中的這個人,他對聲音的知識知道得越來越多了,他開心嗎? (2分鐘)

不開心

6、他為什麼感到不開心呢,請你跳讀文章,找一找他在探求聲音的過程中,做了什麼,他的情緒又有了怎樣的變化。(PPT展示問題)(15分鐘)

分析文章第二小節

情緒有了怎樣的變化?(適時板書)(PPT展示問題)

從一開始的對事物有好奇心,到極為驚異——驚詫不已,用牛犢換了笛子,決定離家出走,經歷其他奇事。驚愕——感到奇妙——興致勃勃——茫昧——陷入無知與愕然。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他坦率地説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難以想像的方法。

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什麼是他做這一切的內在動力)(PPT展示問題)

好奇心

探索

實踐

勇氣

經過這樣的過程,他最後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找句子讀——第二小節最後部分)

一開始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他覺得自己無知嗎? 有知識之後他覺得自己有知嗎?

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他有了這樣的變化:(PPT)

他從一個無知的單純少年,變成了一個知道不少知識的人,從懵懂的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變成了一個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這樣的一個怪現象和文章中的哪個句子相對應?(請一個同學讀)

7、這個人對聲音的探知過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PPT展示問題)(4分鐘)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曾經有一個人用兩個圓表示對這個道理的理解(PPT展示)

你從這個圖片中讀到了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我們在探知世界的過程中,所知道的知識越多,圓就越大,圓的周長就越大,與未知領域的交接越大,產生的疑惑就越多,你發現未知的領域就越來越大。

也許有的同學會説,知道的知識越多,不知道的領域就越大,那我們還要學習幹什麼呢?

其實我們探知未知領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求知、探索中我們才可以逐漸成為一個豐滿的、知識淵博的人。

8、像這樣的一個人你覺得他可憐、可敬、還是……?如果他就在你的面前,你會對他説句什麼呢?他故事又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示?(4分鐘)

9、伽利略用一個典型的事例,通俗生動地給我們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是的,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沒有揭開的謎等着我們去探索、去尋找答案。只要我們和這個人一樣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去執著地追求,堅持不懈地探索,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發出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2分鐘)

10、今天的課就到這裏,作業: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隨筆,談談你學完這課之後的感受。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品鑑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不慕榮利、曠達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養高潔的志趣;

2.背誦課文,積累“晏如、蕭然、汲汲、慼慼、不求甚解”等文言詞語。

二.教學思路:

導入新課誦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鑑高趣賞析態度,品味五柳風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見,領略先生丰采;

知人論世以今鑑古,感受魏晉風度。

三.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同學們,我是第一次來衢州,瞭解到咱們衢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裏不僅是南孔聖地,也是圍棋之鄉。現在老師想讓你來當一回導遊,給在座的老師們介紹一下衢州的旅遊景點。

前天,我同幾位朋友一起遊了爛柯山,這座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好像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哪位同學願意來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一.導入新課。

這個故事讓我着迷,不僅因為圍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觀棋者的痴情,這位觀棋的樵夫是晉代人,記得有位學者説過,晉人對外發現了山水,對內發現了深情,王質的身上就充分體現了晉人的這種深情。魏晉時代,有許多行為高蹈,特立獨行的高人雅士,同學們想不想去見識一下?

我們今天就隨同陶淵明一同去拜訪魏晉時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體會感情基調,注意字音及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讀,有板有眼地讀,同時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五柳先生的?

(二)研讀課文:由文及人,品評五柳先生的高情遠趣及精神氣質。

1.陶淵明是如何來寫五柳先生的呢?哪個同學能給我們説説他的發現。

討論明確:想要了解一個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興趣愛好。

2.你是如何評價五柳先生這些興趣愛好的?

明確:讀書適意,醉酒陶情,着文娛志。關注“會意”、“欣然”、“自娛”等詞。表現了他的'高情遠趣。

投影:

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晉書·陶潛傳》

3.五柳先生的“高”還表現在哪些地方,請你細讀課文,找出來予以品味。

明確:隱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榮利;安貧樂道……

關注“晏如”等詞語。

4.體會“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思想境界。

其實,五柳先生無論是讀書適意,還是醉酒陶情,無論是著文娛志,還是深藏避世,都緣於他的一種情懷,或者也可以説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板書之)

請學生翻譯這兩句話,注意“慼慼”與“汲汲”的意思。

再請學生仔細品讀這兩句話。

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晉書·陶潛傳》

(四)品讀課文:由人推己,與五柳先生對話。

學習文言文,不但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知識,還要學會與古人對話,從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五柳先生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瞭解,那麼,請問:你喜歡(欣賞)五柳先生嗎?為什麼?

在充分聽取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時代。

——宗白華《論〈世説新語〉和晉人的美》

明確:投影——

無論同學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本真的陶淵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息息相關。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時代。這種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晉時代特有的一種人格魅力,他們蕭散、浪漫、曠達、真率,這就是魏晉風度,也叫魏晉風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就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是讓許多人仰視的高士。

同學們,我們衢州不僅有爛柯山,更有孔廟,不僅有仙山靈氣的薰陶,更有儒家文化的薰染,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陽光的時代裏,我們沒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樣消極避世,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進,建功立業,兼濟天下,同時,我們也不妨讓自己活得蕭散一些,曠達一些,真率一些,讓我們——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下課!

四.設計意圖

1.言文合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閲讀教學,當披文入情,挖掘語言背後豐富的人文思想。本課教學,將字詞教學融入對人物的品鑑過程中,力圖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這是一篇人物傳記,故將教學重點定位為品鑑五柳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並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試圖體現出“人”“文”合一的閲讀教學理念分享: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創設好的文言文學習氛圍,激發學習文言文熱情。

2、通讀全文,理清文章的字詞。

3、朗讀,感受文章的景色描寫的特點。

4、適度拓展,感受文章內涵。

教學重點:

朗讀教學字詞疏通感悟文章寫景的特色

教學環節:

激趣導讀,瞭解作者。

疏通字詞,理讀文章。

賞讀文章,感受美點。

通讀全文,有效拓展。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讀,瞭解作者。

常言道“有緣千里來相會。“今天能和福鼎六中的同學近距離接觸,真是一種幸福。我在接觸中發現六中同學很熱情、很大膽,你看×××同學在上課前就要求老師給他一個展示機會,現在掌聲有請×××。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慢慢睜開仔細感受。(學生配樂、朗讀,應用多媒體錄音。)

非常精彩,謝謝同學×××。同學們這篇文章美不美啊?好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滿井遊記》。(導出課題)如此美的文章是那位作家的作品呢?你看袁宏道向我們走來。袁宏道公安派創始人,無意於仕途,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遊歷山川。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收到京城任職哥哥的信,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教授。(屏幕顯示)

二.疏通字詞,理讀文章

我們剛才初步感受和了解到這篇文章意境很美,如果我們要進一步領悟文章,我們要掌握字詞。希望同學們藉助課文小字註解來左右合作完成。有沒有信心,需要老師幫助的小組可以大膽舉手。(合作—檢查----交流)

難字注音,輒、偕、膏、鵠、乍、靧、鬟、鬣、蹇、呷(屏幕顯示)

難句點拔:

1、凍分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冷風時常刮起來,刮起來就飛沙走石。

2、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脱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

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籠子的天鵝。

3.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啊。

5.夫不能以遊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

大概説是不能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屏幕顯示)

現在同學們對文章的大意都明瞭,請一個學生結合作者簡介複述文章。

三.賞讀文章,感受美點。

我們自由朗讀表演,剛才我們同學都讀得很好,同學們發現我們這篇文章寫得很美

你摘出一些句子來工整書寫並談感受和看法。

①偕、出、至連用三個動詞組成一個連動式句:興奮,愜意心情的展示。

②若脱籠之鵠:以物比人,表現遊玩的喜悦之情

③晶晶然如鏡之新開面冷光乍出於匣也(以物比物,寫出水光的明麗)

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喻物,春山娟淨可人。)

⑤麥田淺鬣寸許。(以物比物,寫麥苗破土初生而又齊整喜人的情景。)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探討作者和城居者最大的不同,敢於走進大自然。

總體來談文中都寫了那些景?(多媒體顯示)在學生找到第二段景時要求學生髮揮想象體會作者心情。(多媒體展示)

陰鬱、煩躁---------欣賞愉悦--------感歎讚美

具體把文中情感的句子找出來。

四.通讀全文,有效拓展。

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讓我們跨越時空隧道你最想和袁宏道説什麼?

五.佈置作業:從哪些描寫中可看出本文寫的是“初春”的景色?

《滿井遊記》板書設計

城區初春:凍風時作,風沙走礫

自然景:高柳夾堤、土膏、冰皮、鱗浪、山嶽、晴雪柳條

郊區之春:柔梢麥田淺鬣曝沙之鳥呷浪之鱗

人文景:遊人

情:侷促—室之內,欲出不得——若脱籠之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鬱,煩燥——————輕鬆喜悦——————感歎讚美

抑————————————————揚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聯想對於作文的重要性。

2、運用聯想,廣泛選用材料,豐富文章內容。

3、學會選取某種事物,有針對性的描繪它的形態特徵,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學重點

明確寫詠物抒懷文章既要具體描繪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教學難點

運用聯想,由物及人,説出物的象徵意義或寄寓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樟樹贊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白楊禮讚》《石榴》《紫藤蘿瀑布》等幾篇詠物抒懷的文章,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詠物抒懷”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本單元的作文訓練就是要求大家,運用聯想寫一篇詠物抒懷的文章。聯想對寫詠物抒懷的文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那麼什麼叫聯想呢?我們先來學習一下聯想的有關知識。

二、講解有關聯想的知識

1、什麼叫聯想呢?(教師出示幻燈片)

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或人的心理活動。

聯想有兩個特點:

1、兩者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繫(有相似點);

2、別的事物或人(客觀存在的)。

2、聯想與想象的區別在哪裏呢?我們用甲乙事物來説明,請同學們看下面的簡圖,(教師展示幻燈片)

想到

聯想:甲事物乙事物(相似關係)

存在存在

創造出

想象:甲事物乙事物(來源於客觀現實)

存在不存在

3、聯想有哪些類型呢?教師展示幻燈片並講解

(1)相近聯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與之接近的另一事物。

(2)相似聯想是指由甲事物想到與之相似的乙事物。

(3)對比聯想是指由甲事物想到與之性質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與之相對的另一方面。

4、在寫詠物抒懷文章時運用聯想要注意什麼?教師展示幻燈片並指導

(1、)聯想一定抓住事物的相似點(聯想點),根據事物的特點來展開聯想;

(2、)聯想要為我們在寫作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

三、合作互動

(一)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討論內容,學生分小組討論

1、仿照例子,説出你聯想到了什麼?

示例:耕牛:描寫耕牛緊拉套繩,步履堅定,任勞任怨。

答案:人格化地表現默默奉獻、埋頭苦幹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給予人的很多”的品質的人。

(1)夕陽:描寫“夕陽無限好”,依然絢麗依然輝煌。

(2)溪流:描寫溪流衝過各種艱難險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

(3)梯子:描寫梯子樸實無華,忍辱負重。

(4)無名花:描寫無名小花繁盛豔麗,競相開放,爭奇鬥嬌。

(5)仙人掌:描寫仙人掌不擇環境,只要有泥土,哪怕再貧瘠的泥土也能生根長大。

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明確:

夕陽:象徵性地反映老一代老當益壯、甘願奉獻餘熱於人間的精神。

溪流:人格化地表現某種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

梯子:形象化地表現為了祖國未來、為了他人甘願做人梯的奉獻精神。

無名花:擬人化的謳歌不知名不起眼的小民百姓的樸實、正直、敦厚的美德。

仙人掌:擬人化地表現旺盛的生命力,鼓勵有志青年去貧窮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開發建設大西北貢獻力量。

2、請同學們回顧《白楊禮讚》,按下列層次劃分,説出這一課的段意。

2、(2---4)

3、(5---6)

4、(7---8)

生回顧《白楊禮讚》後回答:

(1)(1)(點題,直抒對白楊樹的讚美和崇敬。)

(2)(2-4)(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黃土高原)

(3)(5-6)(具體描寫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

(4)(7-8)(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5)(9)(再次直抒對白楊樹的讚美和崇敬之情。)

3、請同學們回顧《石榴》,按下列層次劃分,説出《石榴》的段意。

1、(1、)

2、(2---6)

3、(7---9)

生回顧《石榴》後回答:

(1、)(1、)(點明石榴的可愛。)

(2、)(2-6)(具體描寫石榴的特徵。)

(3、)(7-9)(抒發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4、同學們,從以上兩課的層次段意中,你探究出詠物抒懷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什麼?

學生討論並探究出答案

(1、)對物體做具體描繪(最好挖掘出內在精神品質)。

(2、)運用聯想揭示象徵意義或抒**感(真正的寫作意圖)。

(二)教師精講

1、同學們,詠物抒懷的文章通常有兩類,一是託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和借物抒情又有細微的區別,託物言志是將物的特徵人格化,體現質的特徵;借物抒情是由物的特徵引**思,側重情感的抒發。大家在學寫是要注意這一區別。

那麼,怎樣寫好詠物抒懷的文章呢?我總結了以下兩點,望同學們認真領會。

2、教師出示幻燈片,技法指導

怎樣寫好詠物抒懷的文章

寫景或狀物,一定要讓物成為情和意的載體,寓情於物,託物言志,不僅使所狀之物生動形象,富有靈性,而且所表之情深厚雋永,意味深長。可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促使讀者去深深思索,受到啟迪。那麼,如何託物言志呢?

一、由此及彼,聯想言志。託物言志,首先要選好所託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徵”,然後再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找準“物”與“志”的相似點,由此及彼展開聯想,“志”才能凸顯。如,以“葉”為話題作文:可由綠葉聯想到生命的生機盎然,聯想到綠葉襯紅花,聯想到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由黃葉則可聯想到生命的衰敗,聯想到時光一去不返,“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不就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歎嗎?

二、抓住特徵,象徵詠懷。象徵是寫文章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能從具體事物的本質特徵中,抽象出某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品質和精神,以達到“詠懷”的目的。如《白楊禮讚》,用來寄託感情的是生長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作者抓住白楊樹的特徵,具體描寫了它的幹、枝、葉和皮,顯示其“偉岸、正直、質樸、嚴肅,也不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的“偉丈夫”性格。作者用白楊樹,象徵北方的農民,象徵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充分地表達了對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

(三)佳作引路

在總結、學習了詠物抒懷文章的寫法後,我們來看一段樟樹的視頻,想想應該怎樣寫呢?

1、教師先放樟樹的視頻。

2、我們來説説,該怎樣寫呢?

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1:先寫樟樹的外形特徵,樹根,樹葉,樹枝,再揭示樟樹的精神品質,然後聯想與樟樹品質相似的人

生2,寫形象,品質,並聯想到人民教師。

同學們説的很好,針對樟樹,老師也寫了一篇下水文《樟樹贊》,呈現給大家。

3、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佳作,並有感情的朗讀。

樟樹贊

樟樹是一種平凡的樹!

當你踏進黨校大門,映入你眼簾的就是一棵樹,一棵樟樹,不,是一把傘,一把巧奪天工的傘。不信,你再瞧瞧。

樹的根部很粗,但並不直。從地面算起不到六十公分就活鮮鮮地分成兩枝,頗像一對戀人,腳靠腳的並着;身子卻羞於太近,故各自微微地彎着腰。而頭躲在“傘”下使人見不着一絲容顏,不知是在耳鬢廝磨呢還是在作“天長地久有時盡,廝守綿綿無絕期”的承諾。它的分枝,橫斜逸出,像美人的臂膊交纏着。葉子更不用説,重重疊疊的擠在一起,像一把綠色的傘,襯托出校園無限的生機。若一陣風吹過,那上下錯落着的樹葉發出沙沙作響的碰撞聲或急或緩,像在盡情地釋放自己永不凋零的活力,不知引發了多少學子們的文思。夏天,你往樹下一站,渾身頓覺涼氣颼颼,暑熱霎時蕩然無存;尤其是有閒情逸致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靠近它,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

這就是我朝夕相見的樟樹。若要論起它的品質與氣質,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講台的人民教師。“桃李滿天下”這一教師們所追求的崇高目標與“活着”為人遮陰,“死後”清香四溢的樟樹在質上沒有什麼不同。樟樹有跟紅梅一樣傲霜鬥雪的骨氣,有與蒼松一樣四季常青的本色,這跟無私無畏的教師們也沒有什麼兩樣。無論是像傘一樣為人遮陰納涼還是像戀人一樣執着廝守,都是一種奉獻,一種情懷。我常常見樹想人,見人思樹。樹與一是何其相似。

曾有人説過:“樟樹是人民教師的化身。”此話的確是既形象雙生動。我喜歡樟樹木質的堅硬,更欣賞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樹並不遜色於那貴族化的楠木。我還喜歡樟樹那婆娑的身姿,隨遇而安的性格。它可以在深山野嶺中耐守寂寞的蒼涼,也可以在窮鄉僻壤點綴農舍的風光,還可以在十里長街霓虹燈下享受現代文明的繁華。它不會因孤獨而歎息,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卑,更不會因身處鬧市而得意忘形。它是富貴不淫的丈夫,威武不屈的君子,忠貞其志,不改其節。寒來暑往,狂風吹不倒,冰凍不彎腰。它只知付出,不計回報,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把根深深地扎進泥土,把執着埋臧在心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它為的就是合力春風,染綠大地。這也正是人民教師所追尋的偉大情懷。

我讚美樟樹,是因為它不但象徵了自甘淡泊、默默奉獻的人民教師,尤其象徵了當今時代“枝枝葉葉”緊抱一團的民族團結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樟樹是一種平凡的樹,但偉大正出此於平凡!

4.引導學生分析範文,明確寫作思路。

同學們聽了這篇作文,誰能找出描寫樟樹形象的句子呢?,

生1:

樹的根部很粗,但並不直。從地面算起不到六十公分就活鮮鮮地分成兩枝,頗像一對戀人,腳靠腳的並着;身子卻羞於太近,故各自微微地彎着腰。而頭躲在“傘”下使人見不着一絲容顏,不知是在耳鬢廝磨呢還是在作“天長地久有時盡,廝守綿綿無絕期”的承諾。它的分枝,橫斜逸出,像美人的臂膊交纏着。葉子更不用説,重重疊疊的擠在一起,像一把綠色的傘,襯托出校園無限的生機。若一陣風吹過,那上下錯落着的樹葉發出沙沙作響的碰撞聲或急或緩,像在盡情地釋放自己永不凋零的活力,不知引發了多少學子們的文思。

寫樟樹形象寫了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

寫了樟樹的樹根、身子、頭、分枝、葉子

4、找出寫樟樹與人民教師相似點的句子,學生回答:若要論起它的品質與氣質,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講台的人民教師。“桃李滿天下”這一教師們所追求的崇高目標與“活着”為人遮陰,“死後”清香四溢的樟樹在質上沒有什麼不同。樟樹有跟紅梅一樣傲霜鬥雪的骨氣,有與蒼松一樣四季常青的本色,這跟無私無畏的教師們也沒有什麼兩樣。無論是像傘一樣為人遮陰納涼還是像戀人一樣執着廝守,都是一種奉獻,一種情懷。

5、找出抒情的句子,讀一讀

學生回答:

生1:

我喜歡樟樹木質的堅硬,更欣賞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樹並不遜色於那貴族化的楠木。我還喜歡樟樹那婆娑的身姿,隨遇而安的性格。

生2:我讚美樟樹,是因為它不但象徵了自甘淡泊、默默奉獻的人民教師,尤其象徵了當今時代“枝枝葉葉”緊抱一團的民族團結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四、歸納總結

生1:運用聯想,詠物抒懷

生2:對物體做具體描繪(最好挖掘出內在精神品質)。

生3:運用聯想揭示象徵意義或抒**感(真正的寫作意圖)

五、寫作訓練:

教師出示寫作要求

1、寫作要求

從生活中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事物,如“樹根”小草”“海潮”“橋”等,展開聯想,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詠物抒懷的作文.既要具體描繪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題目自擬。

教師進行思路點撥

2、思路點撥

題目要求選擇“熟悉的事物”寫,提供參考的事物有“樹根”小草”海潮”“橋”。同學們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寫自己最熟悉的,寫便於自己展開聯想的。題目要求寫“詠物抒懷”的作文,對所詠的“物”,要具體描繪它的形象,對於所抒的“懷”,要表達自己真摯的感情.“展開聯想”,要求同學們由跟前“物”的具體形象,聯想到自己真摯的“懷”的抽象的感情。

思路一

“小草”—可以從“沒有花香,沒有樹高”,聯想到小草的優勢不多;可以從“草不知名隨意生”和“無人知道”,聯想到小草的平凡與樸實;可以從“從不寂寞,從不煩惱”,聯想到小草的不慼慼於個人得失;可以從“草不謝榮於春風”,不擇地形、土質,不擇氣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從“草不隨風偃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頑強。可以由小草想到樹木或人類。

思路二

“樹根"——可以由樹根深埋於地下,為樹幹的挺直,樹葉的繁茂,所作出的默默的奉獻,聯想到為祖國建設做基石的工人、農民、戰士、知識分子。

思路三

“橋”——從橫空跨越使壕塹變通途的勃發雄姿,聯想到橋加強溝通的能耐;從長年累月立於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無怨言,聯想到橋不畏艱難的精神,從挺直腰桿承載巨大壓力從不退縮,聯想到橋勇挑重擔的品質。

3、學生寫出寫作提綱,教師巡視、指導。

4、全班交流點評。

六.結束語:

同學們,只要我們能把所選的事物有針對性的做具體的描繪,並運用聯想,寄寓自己的感情,就一定能寫出很好的詠物抒懷的文章來。請同學們開始寫作。

反思:作文教學的指導,要在分析課本經典範文的基礎上進行,教師最好能下水作文,給學生做榜樣,並引導學生分析下水文,以達到導航引向、激活思維的目的。

八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在柳宗元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以其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獨創性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個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正確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把握課文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説明:本節課設計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所學的重點文言詞句。

2、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3、正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4、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媒體輔助。

學法:朗讀、勾畫、批註、想象相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一)達標檢測

教師就第一課時所學的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在字音、字義、句意及課文誦讀方面的情況,並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落實重點文言知識,全面及時地掌握學情,為本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點撥構建

1、精讀課文,把握景物特徵及作者的寫景技巧。

問題設置: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

(2)讀課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什麼特點?運用了怎樣的寫景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

2、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置: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合作探究

問題設置: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內心。)

(四)拓展昇華

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進行比較閲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1) 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落實語文課標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

(2) 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緻。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訓練學生寫景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悽悲涼

(情景交融)

教學評價

標籤: 八年級 下冊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dk36k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