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必備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必備1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必備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近段時間讀了美國作家安奈特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安奈特像一位長者,與我們促膝而坐,娓娓敍來,她用非常樸素的語言,説了一些我們每天都經歷的事情,講了許多我們恍然大悟卻又淺顯易懂的道理。讓我忽然間感覺雲開日出,陽光明媚,我這才驚喜地發現了和自己近在咫尺,而先前卻視而不見的真實的教育風作為一個新教師,最先要學的是什麼?最先要做的又是什麼?這裏,我的感受如下:

一、學會思考。任何智慧的產物都是思考得結晶。記得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前,導師反覆給我們強調:不要只滿足於做一個教書匠,不要只停留於每月能拿到薪水餬口!確實,離開了大學校門,沒有了導師的扶持,沒有了同伴的相互的激勵,靠的就是自己跌跌撞撞的去摸索了,迷惘、恐懼、無奈各種情緒都蜂擁而至,很容易就會被捲進盲從的大流之中,從而迷失了自己!這是每個新教師的必經階段,因此,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目標、原則、內容、結構、手段、方法、模式、對象、效果等等,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才能有所長進!另外,在新課標的大浪潮中,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做複合型的教師,就是要求教師具備對各種知識、方法、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而思考便可以使它們融會貫通了。

二、學會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教師首先要懂得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無知,從而激發自己進一步學習的熱忱。向書本學習,向名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生活學習,處處留心皆學問。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豐富自己,才能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引來時代的源頭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三、學會教學。這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我想即便是教了幾十年書的教師,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對於我們年輕老師來説,就更是一個需要摸索的過程了,記得大學裏一位教授曾説過:“教書不一定非得智商很高,最重要的是要講天分,還有後天的教法”,這個説法我是同意的,因為就在大學裏的就有些教授知識很淵博,但上課時課堂上是趴下一大片的。曾看過這樣一本書,説是新教師第一年的教學方法通常都是模仿型的',還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到了第二年教學方法變成了“四不像”(在別人的經驗基礎上,逐步融合了自己的教學特點),最後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逐步穩定下來,而這個過程靠的還是思考與學習!

四、學會創新。教學説透了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式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正如課堂上也沒有“幾大步驟”,説到這裏,我特別佩服的一個人是魏書生,首先,他不是正統師範院校,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和約束,把生活中最本質、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帶進了課堂,他的課堂上猶如一股活水,不斷湧現出新的智慧。有老師曾抱怨,魏書生的課很難模仿,而我覺得魏書生的課正是因為沒有了那種條條框框的教學模式,完全是隨課堂的真實情況而隨機迸發的教學智慧,才使得他的課那麼有魅力!智者的智慧,不是旁人可以輕易學來的,只有自己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於走創新之路,才是教學成功的出路!在這一點上,我可以自豪地説,我已經在勇於嘗試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大學那時就經常聽老師講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麼多年來,中國教師仍然念念不忘蘇霍姆林斯基。為什麼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呢?帶着這個疑問,我翻開了前言。在這裏,我找到了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適性、先進性、豐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

跟隨前言,我慢慢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一次,我才真正發現了這本書的魅力。這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有生動的實例事例,又有精闢獨到的理論分析。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切合實際的講述,對於身為青年教師的我來説,就如指路的明燈,照亮前方的道路,針對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和困惑娓娓道來,讓我獲得了很多新的收穫和體驗。其中,讓我們感受最深的就是第10條建議——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它引發了我的新思考,的確,教學要有創造性,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我們的班級當中,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得不承認這些學生中的後進生特別需要我們老師重點關注。他們比一般學生在理解和記住教材上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是學後忘前,這樣的問題着實令老師們焦灼。曾經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作為教師,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比如課後輔導,利用放學時間進行個別輔導。一次一次地給他們講解輔導,邀請家長朋友一起配合參與,共同幫助他們。可是,所有的付出都會被最後的成績所否定。期末結束,看着那些困難學生,作為老班的我着實想幫他們一把。當看了本書中的'——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時,我茅塞頓開。

書中談到,對於這些困難學生,如果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教材是特別有害的,因為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他以小費佳的故事告訴我們,閲讀才是一把智慧的鑰匙。而我曾經做得最多的方法是讓孩子們一遍一遍地學習他們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認為他們連課本的知識都沒掌握,更別説課外閲讀了。顯然這是不成功的,學生反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本條建議的最後,這番話我將會永遠銘記:“愈是困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們就愈需要閲讀。閲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書籍和由書籍喚起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是防止讀死書的最有力手段。”

讀完這一章,我捫心自問:教會學生閲讀,幫助後進生從閲讀中激發學習興趣,我們教師本身不就是要多閲讀?正值寒假來臨,這不正是開啟閲讀的最佳時機嗎?何不妨與學生一起閲讀?於是放假前一天,經過這本書的啟發,我在班裏開展了“師徒結對一幫一”的活動,讓後進生自主選擇自己信任的師父,在假期一起建立羣組,督促學習、閲讀打卡,互幫互助。無論是優生還是後進生,他們都應該學會閲讀,他們都應該在廣闊的書海中去發現,去驚奇,去讚歎,去思考。我期待,閲讀能為孩子們打開另一扇門!

孩子們,讓我們從書海中遇見更美好的自己,閲讀越幸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此書是站在現代化、信息化時代從教師的角色對教師的建議,而不是教育教學的某個領域。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在於: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捷發展的今天,教師為適應社會的變化,面臨着許多挑戰,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針對社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此書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應享受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快速的工作節奏,激烈的競爭,無形的壓力,使我們忘記了自己,每日像是一根繃緊的弦,整天腳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視為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世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角鬥場,自己則是一台疲於工作的機器,我們似乎根本沒有閒心去享受生活。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麼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防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二、“把困難當作機會”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適應社會變化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反之,不能適應變化,或不願改變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

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因為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鄭傑的這本書,不僅有助於我更好地瞭解學生,也讓我瞭解了自己,我認為這的確是一本每位教師都值得一讀的好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對待學困生,首先,我們應該找出學生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採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也就是預防學生學習發生困難,讓這些孩子不要感覺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歡樂,獨有的自尊。就像作為醫生,如果他竟對自己的病人説:“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無希望了……”那他能夠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具有人道主義的醫生嗎?在我們教師的眼裏,必須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我們教師看來是可教育的,必須便學習成為他們樹立高尚的自尊感的領域。

首先,要讓這些孩子充分的閲讀,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

教師要為孩子們挑選一些供他們閲讀的書和文章。這些書是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穩中有降種概念,概括和科學定義的。閲讀越多,越能引發孩子們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疑問,引起孩子的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而思考越多,他們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當然閲讀是講究一定的方法的`。不是死記硬背。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主動的去閲讀,去尋找疑問的答案呢?讓孩子有疑問,這就成功了一半。作為教師的我們,讓孩子先產生疑問,在課堂上哪些東西要講,哪些則留着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是給學生留下了疑問。在生活中,哪些東西需要引導,哪些只需要幫助等。當然,前提是對學生有了充分的觀察與瞭解。

其次,第一次的學習很重要

這就是説教師首先要對教材要有深刻的理解,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讓學生在學習時對所學知識不要做出膚淺的認識與理解。讓孩子們第一次學習就要學習正確的,明確知識要點。這就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原有知識及學習能力作一個充分的估計,備課時預先估計一下,在什麼地方,什麼知識點上,學生可能出現錯誤,以及這個學生具體可能是誰。對任何一個可疑的地方,預先都做好詳細的設計。然後在當堂有讓學生獨立地完成作業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作業中得到思考,得出概括性的結論。學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在課堂上就看出哪些孩子需要佈置的家庭作業是哪些題。讓孩子更好的學到知識。

再次,對這些孩子的評分也很重要。

評分是教育上最精細的工具之一。作為教師不應當把知識的評定作為某種孤立的東西從教育過種中分離出來。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合學生進行積極腦力勞動的刺激物。對待這些孩子的評分寧可少一些,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如果學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和情況而沒有能力掌握知識,就不打不及格分數。不要讓孩子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任何時候都要不急於給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數。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沒有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如果看出孩子學習的知識還比較模糊,在他們關於所學的事物和現象的表象中還有些不明確的地方,那根本不要評分。應當首先設法讓他學會知識。提問題的時候應當避免提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可以從書上準確無誤的找到答案的問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記得曾有位家長問我,她的孩子每天的作業都寫的很慢,她在旁邊督促也不行。孩子呢也總覺得學習很累很吃力,這怎麼辦?當時不太記得我是怎麼具體回答的,但心裏卻覺得當時自己給的回答是那麼蒼白無力。如果説我是醫生的話,那麼我並沒有給病人最有效的良藥。直到讀了他的書以後,我才瞭解到這時的孩子們的全部經力都用在背誦、識記和保持上去了,以便使他們能在課堂上回答出教師的提問。而他們沒有時間去讀一點“滿足精神需要”的書,沒有時間去思考。換句話説,如果我們想減輕學生的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閲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才行。

閲讀此段,我不禁深受啟發,他的這個建議對我們而言何嘗不也是深有其效?現在的工作節奏非常快,平時我們常常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輔導、寫各種各樣的總結、反思,我想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我們的時間從哪裏來?那也是應如他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的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書中的第一節給我印象也很深,在書中一開頭他就提出我們經常頭疼的問題:“為什麼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

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應光是説孩子們腦子笨,不知道學習,家長不配合。而是提醒我們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對孩子我們缺少個別對待的態度!雖然平時我們耳熟能詳的知道備教材、備學生,但真正説來我們有幾個能像孔子所説的“因材施教”的去做?

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他們。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我慶幸自己擁有了這本書,他的書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中的摯友!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緊張的教學工作已經進入到最後一個月的倒計時,在心情上難免有一些疲憊和急躁。

再一次翻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其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就像一場及時雨,撫平心中的浮躁。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席話讓我讀懂了老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

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祕就在於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我國教育家曾説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政治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才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説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説,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愛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

俗話説: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説,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為了學生,我認為要做好學生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開放教育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為主,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只有圍繞“以學為中心”,才會千方百計尋找資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務,把搞好對學生服務變為我們的自覺行動,並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麼繁忙,都應該有一顆耐心,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説來慚愧,以前讀蘇霍姆林斯基多是急功近利,什麼時候需要他的理論來增加自己的文章或言語的分量,就找一些相應的句子來讀,對他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斷章取義。今天再一次走進《給教師的建議》,靜心而讀就不難發現,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就説第一節吧,大師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説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説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説,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説,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就像蘇大師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數學教師的數學課。可看看我們,做到這一點了嗎?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麼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筋疲力盡了。

再説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輔導、談話、應付各種檢查,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教育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就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就不會將自己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

讀了這本書,我再一次深深地體會到了什麼是學無止境。教師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真正適應我們的教育,才能教給學生最鮮活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在看過《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悦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激勵性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靈感和思想貫徹到自己的話語中去,使“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從而“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教師語言的感情色彩,來源於教師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對文化科學知識的強烈渴求,以及對學生的赤誠之愛。據説魯迅先生講課的聲音並不抑揚頓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話,每個字都充滿着感情的魅力,使學生覺得意味深長,引人入勝,使每一個接近過他的學生都感到有一種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裏。

四、教師語言的啟發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以後還要多看這類的書籍以此增強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今年我有幸地細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完這本書後,深刻感覺到要想做好“教書人”,首先要做好“讀書人”。讀書會給我們啟迪,讀書會讓我們思索,讀書會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麼可能教出好學生來呢?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真的感覺我好像遇到了一個知己,可以傾聽、可以訴説;也好像遇到一位好教師,使我在平時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例如: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平時有很多疑惑,蘇霍姆林斯基都告訴了我;不僅如此,他還告知我們許多教學經驗和管理辦法,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他能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學生的建議推薦給我們,這是給我最大的財富。在書中我找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也得到了太多的答案,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更提高了自己的教育工作水平,使我受益頗豐。

書中提到應該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更應該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這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他的眼中,德育教育不能只是表面上的説教和口號式的文字,而應該是生活中的細節,是教師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語……用愛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愛去感化後進生,用愛去鼓勵學優生,讓學生們去感受愛,讓學生在教師的愛中發展和成長。我想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更要堅持我自己“先做人,後成才”的教育理念,並且在班主任工作中細心做好每一件事,關愛我的`每一位學生。

書中最讓我佩服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件事是他一生都在堅持寫教育日記。其實我覺得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尤其是班主任,因為對教師而言,寫教育日記就是對自己教育過程的一個思考和總結,把平時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片斷變成文字,記錄在案,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要學會觀察學生,只有善於觀察才能瞭解學生,才能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將這些記錄下來,也是對自己工作的審視和分析過程。我做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在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和我的學生之間,真的發生了許多讓我感動的故事,但由於我沒有及時寫下來,這些感動、感人的故事,還有那些點點滴滴的收穫經驗,隨着時間的流逝,從身邊溜走,就好似流星劃過,甚至不留一點痕跡。近幾年我發現許多老師之所以成為名師,就在於他們善於把他們平時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然後把它們串成了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積累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我準備在今後的工作中,也要把平時做的許多事情、想的許多東西寫下來,我想那也將是我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成長的見證。

總之,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收穫了太多太多。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還會時常拿起這本書,反覆研讀,這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都會有着很大的幫助。這本書不僅讓我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會永遠激勵我成為一名有愛心並富有智慧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登上講台2年有餘,自己迷茫過、彷徨過、反思過,真正給自己指明成長道路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讀完了蘇氏的《給教師的建議》,自己對第二十三條,怎樣把思想同自尊感融為一體,感悟頗多,身有體會。

怎樣才能使學生從自己取得進步和學到知識中體驗到自尊感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通往這一目標的途徑,就在於使知識、智力的豐富性成為學生個性的自我表現。

現在大班教學,課堂上對每一個學生傳授的知識,都是一樣的,沒有情感的注入,學生們就像聽錄音機一樣,個性何存?或許在家庭和生活環境的薰陶中形成的吧。而學校這個教育的主陣地,卻在消磨學生日漸減少的個性。

一位知名教師説過“我用一生準備一節課”,試問一下,這樣的教案要寫多久。很顯然,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定是突破教案,靈活處理課堂上發生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以往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在長時間的知識傳授過程中,就形成了老師的教學風格。然而,學生一生中面對的不是一名教師,往往是幾十位經驗豐富的教師。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必定對某一門學科產生興趣,也必然會對這門學科的老師多關注一些,長此以往,耳濡目染,這個老師的.個性也會“遺傳”給這個學生,一個班有50多名學生,十位左右任課教師,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學生個性的培養,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也是可以培養的。再加上家庭環境的薰陶,學生的個性差異會很明顯。但是,學生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班集體中,他們身上的性格特徵和個性表現會不斷的影響、不斷的改變,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個學生都會產生比較成熟的思想,班集體的特點隨之出現。

可見,給同一個班級上課老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對一個班級有着決斷權利的班主任,對形成學生個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每個學生形成比較獨立的思想,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會提高,自然會把學習放到學習的首位。知識的傳授也就變的相對容易了。

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這樣更有利於學生選擇你,模仿你鮮明的個性特點。

回想起自己國中時的班主任張宗英老師,他對自己的影響一直相伴。張老師,德州十中出名的嚴師,最主要的特點是授課簡明直接,一言點中要領。生活方面,可親、和藹。自己耳濡目染,慢慢的也身有所感。

現在回想起來,張老師那時是多麼的心胸開闊,對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學生是多麼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和諧、快樂、求知的課堂。

自己也保留了學生時代的特點,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説處自己心裏的想法。

所以,課堂因該是展示學生個性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展示。

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穿插到習題的講解中去等等,但是,千萬不要禁止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説出不同的聲音。這樣,學生的自尊心的到保護,雖然説錯了,但是自己知道錯到那裏了,以後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更會因為老師的寬厚,聽課效率也會加倍提升,而老師也就不會擔心,某些同學習慣於上課做小動作、精力不集中的壞習慣出現。

好書,伴我成長。自己去感受書中的情感,自己去思考書中的知識,自己去品位書中智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暑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完這本書,使我獲益良多,不但幫我解決了很多在教學上一直都存在的疑惑,還讓我學到了更多之前不懂的管理技巧。

書中的每一條都講得很細緻。對於我來説,管理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書中的第10條《關於做“困難”學生的工作》,我是讀了好幾遍,也讓我陷入了深思中。我特別贊同蘇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在教學時,經常關心為每個“困難”兒童挑選一些用最鮮明、有趣和吸引人的方式闡明概念、結論和科學特點的書籍和文章,供他們閲讀。讓這些學生對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儘量多產生疑問,然後帶着這些疑問來找老師。這是對“困難”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很重要的條件。一直以來,國小生對那些新奇、有趣的東西都是很感興趣的,如果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們感到驚奇、詫異的東西時,會有一種強刺激在起作用,會讓孩子慢慢地想去了解,去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還在書中舉了一個小費佳的例子,詳細闡述了小費佳的成長變化,當然這變化是離不開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首先,他會為有算術計算障礙的學生們專門編了一本約200道題的習題集,這每一道題是一個個吸引人的小故事,而這些題絕大多數無須做算術運算的,這些題只需要在讀完這些精美有趣的小故事後,要進行思索和動腦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參與思考,積極動腦。從蘇霍姆林斯對小費佳的事例中,我得到了以下的提示:

1、深入調查、全面瞭解學生。

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般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包括: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不當、家庭和社會不利因素的影響等,要想讓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首先應瞭解其具體情況,再做到因材施教。如果瞭解到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總得一句:不是孩子不想學,而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學或是學習興趣未激發出來。

2、因材施教,耐心對他們進行輔導

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説: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由於學生的自身身體和心理因素、家庭環境因素不同,學生是有個性的,有差異的。因此,要讓每個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就要承認他們有個性、有差異。作為老師,我們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像蘇霍姆林斯對小費佳一樣,有針對性地訓練,這樣才會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

 3、加強學法指導。

有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都希望能提高自己學習成績,但又不知道怎樣學。有的學生學習很勤奮,但卻長時間不見效,對學習幾乎完全喪失信心。這樣學習之所以沒效果,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針對此,我們要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知道這題該怎麼做,慢慢培養學生的答題技能。方法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只要孩子們能享受一次成功的喜悦,他必然會增強學習信心和興趣。

 4、從簡單做起,循序漸進。

學生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不管怎樣,我們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對於困難的學生,如果一開始給太難,他們是不能完成,不能理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所以,我們要從簡單的入手,儘量是在他能完成的,讓孩子們相信,原來學習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難的。

總之,《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深深的敬意!面對“困難”學生,我們應多向這些孩子撒下無私的愛,多一些温暖他們,把更多的陽光給他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作為一名新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還是專業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讀書既可以提升個人的修養,也能促進一名英語教師各方面的發展。對於我們教師而言,想要讓自己的學生變得優秀,首先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但是,我感覺自己有太多不足的方面。因此,我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又不知道從何學起。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合格甚至優秀的教師,我利用將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來給自己衝電,我看了一些關於《新教育》、《給教師的建議》等書籍,但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雖然不是什麼很有名的書,但是它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並且每一條建議都談到一個老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典型事例相結合,加上精闢的理論分析,我自己法子內心的覺得這是一本對於一名想要進步教師的好書。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讓我從中真的學到很多,雖未親身經歷,但卻受益匪淺。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句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上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讀那些教育專著,從而不斷地補充自己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現實生活中,我瞭解到許多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認為自己對所教內容已爛熟於心,沒必要再認真努力地學什麼新東西,我是很不認同有這種想法的老師。首先,我覺得一名老師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而學生的思維也就越容易跟上老師;其次,隨着信息時代的不斷進步,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最後但不只是只有這一點,就是教師在不斷學習和親身體驗學習過程的同時才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容易做出與學生實際的相符合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而學習就正是在不斷的閲讀中實現。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通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更要堅持不懈地讀書,讀教育名家的書,吸納各家思想之所長,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而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最近我閲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歎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閲讀”和“勞動”。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有一百條,現在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兩點建議談談我的體會。

一是閲讀

看完書後,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閲讀,他將閲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説,閲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説,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他的這一番話,能夠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閲讀是何等的'重要。

書中的第六條建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説到: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而你,當老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書中的第十九條建議,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説到: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二是勞動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必須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推薦中,他不僅僅強調閲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潛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説,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構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還有,書中的第九十七條建議裏,怎樣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中説到:勞動已經像讀有趣的書、欣賞音樂、和朋友聚會一樣成為需要。他們熱愛勞動,因為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思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取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這樣去做。像他説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還有農業勞動,他説,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但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特別是現在的孩子,農間勞動,對他們來説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幼教專業書籍,它概括了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基本準則,還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溝通技巧。如:當孩子不喜歡收拾積木;孩子把喜歡的幼兒園玩具藏在自己的抽屜裏時;孩子在幼兒園受和小朋友鬧矛盾時;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分歧時;孩子不小心摔傷時……等等都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狀況。書中對每一個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針對性很強的溝通建議,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以及與家長交流都有很大的啟發與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自從看了這篇文章感覺自己有點豁然開朗。它讓我想起了自己曾在《人民教育》看到的一句話 “如果你是一個忙碌的老師,你的學生也是忙碌的學生,那你就不是一個優秀的老師”!怎樣讓我們從瑣碎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事半功倍地完成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呢,那該是多麼理想一種教師境界啊。

幼兒園工作繁忙又瑣碎,有時候總覺得自己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樣,怎樣合理安排能讓自己可以“偷懶”呢?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孩子收拾玩具,邊收拾邊玩,有的還搗亂,結果把框中的玩撒了一地。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讓老師很無語,也許我們會過去訓斥孩子或乾脆自己動手收拾,省得讓他們添亂。於是,我們也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動手鍛鍊的機會,養成了孩子“懶”的行為。其實教師應該把屬於孩子的鍛鍊機會還給孩子,做一個“懶”動手的老師。陳鶴琴説過,幫助孩子最好只用一隻手。懶動手,以解放孩子靈巧、能幹的雙手。只有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孩子的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如穿脱衣服,在講清並示範動作要領後,就棵通過訓練、比賽,讓孩子學會穿脱衣服,可要求孩子互相幫助,實在不行老師再去幫忙。再如生活角把牛奶壺、點心放在合適的位置,讓孩子自己動手倒牛奶、拿點心等,這樣,不僅促進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有效地增進孩子的食慾。老師包辦少了,孩子鍛鍊的機會就多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又如在幼兒遊戲時,老師也可懶一些,少準備一些成品,多準備一些半成品,讓孩子有更多的想象發揮餘地

當然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懶動腦。懶動腦,以開發孩子們的腦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有時,孩子們會有許多的問題提出來,我不急於給他們答案,有時候老師也可以佯裝不懂,讓孩子去尋找答案。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所以,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懶動腦,把機會留給孩子。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求答案,如求助別人、作試驗、尋找資料等。老師的“懶”是經過設計的。若是“懶”得恰到好處,把鍛鍊的機會留給孩子,就會造就一個勤孩子、巧孩子,使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

“懶”字被賦予了太多的貶義意思,致使很多人都不願意被説“懶”,只是,現在繁重的`負擔與壓力下,我們要聰明的學會“躲懶”,其實不見得能懶掉一些什麼,只是多一份樂觀的態度罷了。教是為了不教,懶的前提是認真而有智慧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所以會偷懶的老師是聰明的老師這句話確實説得不錯。

在閲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的過程中,讓我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領悟了教育的藝術、啟迪了教育的智慧、分享了閲讀的快樂。我喜歡“偷懶”的老師,聰明的老師才會偷懶,有能力的老師才會偷懶。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學着如何在“偷懶”的情況下提高教學效率,陪伴着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oqyg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