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關於歷史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歷史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説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國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裏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説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並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瞭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並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閲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瞭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蹟,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瞭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侷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七年級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瞭解。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採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複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説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複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後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説明了什麼?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於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説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於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塗山會盟”和“製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着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範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瞭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後,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閲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築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後,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於此同時,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着,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後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麼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書本閲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着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着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着,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閲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着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於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於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説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聯繫,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繫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將採用現實引入法,聯繫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通過大學聯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閲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閲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採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麼?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後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麼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後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着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麼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置,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並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並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鑑於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採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置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於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閲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後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後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後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並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説的話,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並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説教具:

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説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説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佈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閲讀與思考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北方的民族匯聚》是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第22課的內容。第四單元主要講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其主要特點是政權分立和民族匯聚,而本課側重民族融合這一特點,介紹了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兩個內容。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內遷的少數民族;瞭解北魏孝文帝的內容及影響;評價孝文帝改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觀察《西晉內遷各族分佈圖》,進一步掌握識別和使用地圖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遷都洛陽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評價孝文帝孝文帝改革,掌握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孝文帝改革,理解孝文帝改革順應歷史潮流,促進民族融合的史實,認識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封建皇帝,也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孝文帝改革的內容與影響

難點: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和評價孝文帝改革

二、説學情

學生已學習了第16課《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對民族交往已有初步的瞭解。經過半個學期的歷史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識別歷史地圖的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而且七年級的學生思想活躍,樂於表現,因此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閲讀史料並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歷史、感受歷史。但是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沒有形成,而且由於受到固有的思維的影響,未能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因此,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前幾節課評價秦始皇的方法,在教師提供評價標準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三、説教法

本課採用以討論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讀、講、議、練”的綜合教學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針對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問題和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同時教師適時給以鼓勵和指導,充分當好“導”的作用。

四、説學法

史料研習法:教師提供史料(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及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辨證地進行分析,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最終解決問題。

五、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通過閲讀圖書或者上網的方式瞭解孝文帝的生平

依據:讓學生對孝文帝和孝文帝改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同時能培養學生蒐集和篩選歷史材料的能力。

(二)導入: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

教師提出以下問題:(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南遷帶來什麼影響?

(2)北人南遷造成北方勞動力缺乏,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方法緩解這種危機?

依據:通過提問的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回憶上一節課的知識,温故而知新,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電腦展示《西晉內遷各族分佈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並閲讀課本P113—P114的內容,自主探究以下問題:

(1)為什麼會出現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

(2)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哪些?

(3)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哪裏?

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到:在少數民族內遷至中原地區的時候,與中原漢族人民不僅會出現衝突的情況,還會出現民族匯聚,而且民族匯聚逐漸成為當時的歷史潮流,為下一子目內容的學習提供背景。

依據:本內容是課文的小字部分,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歷史學習,已經基本上掌握了自主探究歷史問題和識別歷史地圖的能力,而且通過自主探究的方法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1)改革的背景

教師以講授法的形式簡單介紹北魏統一北方的情況,為孝文帝改革提供背景。同時電腦展示孝文帝的圖片及簡介,並讓學生講一兩個孝文帝的故事。

依據:讓學生在故事中領略孝文帝的精神品質,為後來評價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礎;以講故事的形式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改革的措施

展示《北魏疆域及遷都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並討論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孝文帝改革的艱難性,感受孝文帝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展示《資治通鑑》的選段和圖片《漢服傭》、《胡服俑》,引導學生在閲讀材料、觀察圖片的基礎上,討論並歸納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依據:培養學生史料研讀的能力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孝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有作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膽有識的改革家。

(3)影響

引導學生辯論:孝文帝改革有沒有起到作用?他的改革究竟是利還是是弊?

在辯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孝文帝改革雖然使鮮卑族消失,但他的改革順應了歷史潮流,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依據:以辯論賽的形式,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突破難點。

(三)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深化主題。

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板書

一、説教材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2課。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 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三、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説教學方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五、説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説課

1、新課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故事和自己瞭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燕太子丹為什麼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2)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什麼時候滅了燕國,什麼時候統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説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衞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説法?請説説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説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歷史説課稿 篇6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195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