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説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合七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説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國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裏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説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並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瞭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並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閲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瞭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蹟,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瞭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侷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七年級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瞭解。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採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複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説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複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後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説明了什麼?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於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説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於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塗山會盟”和“製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着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範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瞭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後,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閲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築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後,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於此同時,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着,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後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麼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書本閲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着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着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着,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閲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着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於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本課的地位

本課從人們積極地利用乾旱地區自然條件出發,闡述人類是如何改造自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乾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及特點,讓學生知道在乾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從而提高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自覺性,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瞭如下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新疆作為乾旱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特點和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法指導培養學生閲讀提問能力、綜合聯繫能力、自評互判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在乾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乾旱地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疆發展綠洲農業的措施。

教學難點:對坎兒井開鑿和利用的理解。

二、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問題情境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問題是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探究學習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2.説學法

把聯繫閲讀法、感受信息法、討論法與學生的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説教學流程

(一)歌曲導入創設情境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創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感受新疆的風土人情,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歷史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近代社會民主思想與民主實踐產生併成熟於以英國、法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英法美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奠定走向民主政治的基石,以後各國根據國情,不斷探索前行,擴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又彼此借鑑,最終形成的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這是本書的重點,其中,第9課法國共和制的確立是本書的核心課之一。

這節課主要講大革命後的法國在追求民主共和道路上,徘徊於帝制與共和制之間,經過艱難的探索與鬥爭,最終確立共和政體。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法國政局的演變歷程,波旁王朝,七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及推動政局演變的革命鬥爭;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共和制確立的過程,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

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有三:

第一是以課程標準 “説出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等基本史實,認識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為主要依據。新課程的歷史教材採用一標多本,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聯考不可能以任何一個版本作為準繩,惟一可以依據的只有全國通用的課程標準,所以教學目標設計的主要依據也是它,用課程標準來衡量教材內容,設計目標①、③;

第二是依據我校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的雖是高二歷史專業班的學生,但歷史基礎一般,對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我覺得除了要求他們勤學之外,教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很重要,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是一種有效的層次要求也比較高的學習方法,它能把複雜繁多的歷史簡單化體系化,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也類似,故設計目標②;

第三是依據教材內容,本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較大,分五部分按時間順序講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一是光榮的三日,介紹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的波旁王朝實行專制統治,激起巴黎人民“七月革命”;二是三色旗的君主政體,講的是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七月王朝拒絕政治改革,引起羣眾不滿,統治潛藏危機;三是從狂歡到血泊,介紹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

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共和國由博愛到排斥工人;四是拿破崙神話的延續,説的是法蘭西第三帝國的建立及滅亡;五是共和制的最終確立,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後確立法國共和政體。更需培養學生歸納梳理史實的能力,用階級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確立共和政體

難點:①教材處理上的難點是梳理革命鬥爭與政體演變的對應關係,構建知識體系;

②認知上的難點是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重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材內容,法國共和制的確立過程同時是帝制與專制激烈鬥爭的過程。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是法國曆史上最後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國,它的建立是法國人民對帝制仍抱期望的表現,與第一帝國一樣,一度給法國帶來繁榮與穩定,滿足法國人民的需要,但第二帝國也改變不了專制政體的本質,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羣眾利益,一場普法戰爭就暴露帝國的弊端,結束了帝國命運,也讓法國人民從帝國的虛榮中清醒過來,最終還是選擇了共和政體,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帝國至關重要,是重點。最終確立共和制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為重點自然不在話下。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進程的正確認識。

教材處理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新課程的編排形式。新課程全都採用專題編排,這種編排有時間跨度大的特點;我們選用的嶽麓版歷史教材往往又只把專題的精華之處展現出來, 忽視對整體知識的介紹;如果教師不對其進行梳理,學生容易造成知識的斷層,而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不利於對歷史的理解掌握。歷史是一門古老又處於更新中的學科,它的古老和常新都決定歷史知識浩如煙海,我雖然通過大學四年比較系統的學習,也只是大體掌握中外重大史實,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形成一定史觀,對教材的理解,尚未達到每節課都能很容易看清它的內在聯繫,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認知上的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學生水平,他們歷史基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有限,理解法國共和制確立是一個層次,形成一定歷史觀是另一個層次。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或許已猜出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做法是依據課標要求,把選修教材當作一個參照史料,適當聯繫必修課內容,增刪知識點,梳理知識,構建體系。我認為,重點是整體中的重點,放在知識體系中才容易突出;難點的突破,只要一節課的知識體系建出來了,難點也容易突破,這節課正是如此。換句話説,關鍵是構建出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知識體系,需要説明的是構建體系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説教法

教與學對立統一,相互依存。從根本上説教是為了不教,即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提出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僅有一學期工作經驗的我所面對的普通中學的學生,雖然無法立即實現這一目標,但也朝着這個方向不斷探索,尋找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與完成教學目標的契合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第9課我主要採用以下五種教法。

1.啟發式:在因必有果,有你才有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事件的前後因果聯繫緊密,可以用啟發式教學,引發學生思維,舉一反三,達到推進教學進度的效果,是貫穿教學始終的主要方法。這節課講共和制確立的過程,一環扣一環,比較合適採用啟發式,如七月革命爆發的原因,從共和制確立過程得出對民主鬥爭的認識可採啟發式。

2.猜測法:歷史與現實有距離,猜接下來的歷史怎樣發展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習慾望;人類歷史主要是由人創造的,古人的所思所為,今人也可以從人類共性的角度猜測,有一定可行性。如讓學生猜猜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國初對待工人的博愛態度能持續多久?

3.換位思維法(角色體驗法):用課本提供的背景知識創設環境,縮短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裏面的一個人物,一個階級,説説自己想怎麼做。如你是剛剛經歷過國破家忘之痛的復辟的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八,你大權在握,統治法國,會怎麼做呢?

4.探究法: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有拓展意義的一個或一串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路易波拿巴成為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時,可問他與第一帝國的拿破崙有何異同?課後的練習題可用探究法。

5.解讀材料法: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解讀未知或未見史料,根據設問,獲取有效信息,提取觀點,得出相應的歷史結論,是歷史學科重要的學科能力,也是一標多本的新課程下大學聯考考察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的邊角史料如讓學生理解“1848年一位法國議員説,我們正睡在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上面,你們沒有看見大地正在抖動嗎?”説明七月王朝統治出現什麼問題?課後的材料解析題也得用這種種方法。

6.講解法:雖説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講很必要的,尤其是對一些難點的突破,重點的把握,對一些斷層知識又是對課本理解有影響的知識面的補充,更需用講解法,如普法戰爭。

三、説學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採用各種教法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法的探索也是重要,這節課主要採用以下三種學法。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法:每節課安排學生説課,這是今年我對報歷史科的學生嘗試的一種新方法。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本的基礎上,①自己整理所預習課的主體知識,用簡潔的語言把課本內容串聯起來,②設計問題,主要是學生在梳理知識過程中碰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限提三個。表面上是統一要求,實際是分類要求,因為並非每節課都那麼容易説,而學生的層次也不一樣,程度好的學生,通過仔細研讀教材,可以看出個大概,個別除了説得不錯外甚至能提出有建設意義的的問題,説課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現個人思想成果的空間,一般學生只能粗略地説,有的甚至説不懂。不管怎樣,我讓學生説課的目的並非一定要他們説出個所以然,而是要學生最大限度地充分地預習課本,有充分預習即使不懂至少也知道哪裏不懂,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參與課堂,推進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2.階級分析法: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羣體所屬的階級分析他們利益要求,把錯綜複雜的歷史問

題簡單化,如從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出發就很容易理解法國政局頻繁更迭的原因.

3. 歸納法:培養學生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小結階段要求學生歸納1792年至1875年法國政體的演變.

四、説教學程序

1.學生課前三分鐘説課:説主體知識與提問題(4分鐘)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6分鐘)

由於板書設計的知識體系緊密相連,以下三方面主要體現的是所用的教學方法。

(1)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七月革命(啟發式,換位思維法)

二月革命 (階級分析法)

六月起義(啟發式,講解法)

(2)法國政體的演變和共和制的確立:

波旁王朝(換位思維法)

七月王朝(階級分析法,解讀材料法)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換位思維法, 猜測法,探究法,)

法蘭西第二帝國(探究法,講解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啟發式,講解法)

共和制的確立(分析歸納法)

(3)對民主鬥爭的認識(講解法,分析歸納法)

3.小結與練習(分析歸納法,解讀材料法,探究法)(4分鐘)

4.課堂延伸:(1分鐘)“第三共和國之後,法國還經歷哪幾個共和國?” ,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激發求知慾。

五.板書設計

一).

法國人民爭取民主的鬥爭

二).法國政體的演變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革命 建立 政體:君主立憲政體

七月王朝 性質:大資產階級政權

工業革命 統治:拒絕政治革命

農業歉收 1848年二月革命 鎮壓工人運動

建立 給人民諸多權利

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開辦國家工廠

後來:排斥工人代表

波拿巴當選總統

1848年六月起義 政治:軍事獨裁統治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 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繁榮

軍事: 普法戰爭法敗

1875年頒佈法蘭西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第三共和國憲法

共和派執政

定《馬賽曲》為國歌

共和制最終確立

三). 對法國民主鬥爭的認識: 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進步力量進行殊死鬥爭的結果,

並非專制制度恩賜的產物。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説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着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閲資料、收集信息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説學生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説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導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閲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閲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置問題:為什麼説“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閲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閲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説“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説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説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説課稿 篇6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就本課內容,我將從説教材、説教學方法、説學情、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 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裏第2課內容,本課在俄國十月革命後發生的,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列寧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過渡,符合蘇俄的國情,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斯大林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最終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課共有兩個子目。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介紹了1921年對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的背景、時間、內容和意義;第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介紹了斯大林實施一、二五計劃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時間、標誌和利弊。

2、 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瞭解和掌握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確立。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其作用,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採取的重大舉措,探討斯大林模式對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導學案對學生引入有關歷史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的能力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對比和分析,培養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學觀點和知識結構,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讓學生認識到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③通過對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的瞭解,結合中國現代史部分中所學習的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3.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是新經濟政策、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教學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

二.説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回顧上節課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入新經濟政策,讓情境走進課堂,打破課堂沉悶的氣氛,給學生一種感官和心理的強烈刺激,引發學生興趣

2.問題式教學法:將知識引入課堂,提出問題,以疑導讀,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中.

3.運用導學案教學,讓學生先掌握基礎知識點,然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設疑、討論、探究,教師參與答疑,從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講解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使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揭示歷史規律,突破難點問題.

三、説學情

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它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認真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以列寧和斯大林兩位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響。為了讓學生理解新經濟政策,我把上一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進行了對比,從而讓學生知道這種做法是符合蘇俄國情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蘇俄實際相結合的典範。對於“斯大林模式”的正確評價,學生不怎麼了解,我創設情境,逐層導入,使學生提高認識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能力和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每個問題都由情境導入,學案概括,提出問題,課堂討論,解決問題五部分組成,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合作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導入新課後進入教學設計部分

1. 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講述新經濟政策時,我通過導學案提出問題(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學生分組討論,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讓他們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通過糧食税代替餘糧收集制的決議,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具體、富有感染力,學生的興趣極大的激發出來,突破教學重點,加深對知識的瞭解,對於蘇聯的成立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蘇聯個加盟共和國示意圖上填出15個國家,讓他們認識地理位置,從而理解為什麼要成立蘇聯,是為了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進一步認識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對於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首先設計了問題一:蘇聯怎樣從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變成先進的工業國?讓學生回答,引出歷史背景,斯大林放棄了新經濟政策,轉而進行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措施,重點發展重工業,迅速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為了強調工業發展速度快發展速度快,我設計了蘇聯的工業化和英國的工業化的表格,分別從時間,開始時的重點部門、社會制度、經濟體制、資金等問題進行了對比,從而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了強調農業集體化這個重點,我準備了材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説的話這段材料,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強迫讓農民加入集體農莊所產生的弊端。再對比我國實施的一五計劃,讓學生體會到“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確評價斯大林模式是本課的難點。出示鄧小平對兩位領導人進行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並提出問題“列寧的思路”好在哪裏? “後來蘇聯的模式”也被稱為什麼?,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好處(符合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實際相結合,至今任煥發着強大的生命力),教師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標誌、背景?讓學生認識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體會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計劃經濟弊端。通過讀“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問題:“斯大林模式”給我們什麼教訓?鍛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從而突破這一難點。

3、反饋總結:

教師小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現過兩次重大轉折。第一次發生在列寧時期,由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二次發生在斯大林時期,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實行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確立了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讓學生體會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開創性、艱鉅性、曲折性、複雜性。

學生説心得體會:看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必須切實維護民眾的利益等等。從而達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課堂測試,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歷史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第一目——《光榮革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麼教為思路,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説課。

  説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光榮革命》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開創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本課,能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徵有初步瞭解,奠定學習美、法、德等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説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高中一年級。他們在國中已經學習過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階段所學的這段歷史,在理論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還有待欠缺,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因此,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閲讀、探究等形式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信息的能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光榮革命”等基本史實,培養學生通過閲讀等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光榮革命”的實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國王與議會之間的鬥爭,培養學生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光榮革命”爆發的基本事實;

教學難點:“光榮革命”的實質。

  説教法學法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説教學過程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環節,我會在PPT上展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以及現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圖片,並進行啟發式提問:“誰是國家元首,誰是最高決策者?英國現今所沿用的是什麼制度?它是從何發展而來的?它是如何確立的?”,由此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環節,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學習英國“議會的形成”,我會指示學生閲讀課本36頁的小字部分,引導學生分析、梳理英國議會的形成、發展及演變歷程,並提問學生回答。最後,再根據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議會是在王權的衰落中產生的,始終限制着王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縱向看待、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光榮革命”這一階段的歷史。首先,我會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1: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簡要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導火索及主要過程。在學生回答後,我會根據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我會接着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2:“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麼?”。同時,我會分學生前後桌四人為一個小組,在5分鐘的時間內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講台進行適當的巡視與點撥。討論結束後,我會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最後根據發言情況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的產物,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及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前後發展脈絡的思考能力。

課堂的小結作業,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過小結作業,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知識。所以,我的小結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議會的形成”與“光榮革命”兩個知識點進行回憶與鞏固。我的作業是:要求學生對下節課所要講的內容“議會權力的確立”以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進行預習。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再現了課程思路和教學核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17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