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説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歷史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七年級歷史導言課,下面我從6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概述:

歷史課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的課程,國小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導言課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今後歷史課學習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礎。

二、説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 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資料,結合自己體驗,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導言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步瞭解歷史的包羅萬象,增強探究歷史的慾望。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學生只有感到學習歷史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會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鑑於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閲歷和體驗不足,學生能和教師提供的歷史素材產生共鳴是比較困難的;)

四、説教法: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元素或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問題引領,逐漸深入

2點撥法——促進聯想,拓展思路

3講授法——總結提升,減少盲目

五、説學法:

1討論法——觀點碰撞,借鑑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啟發;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使學生在傾聽和爭辯中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了歷史語言的表達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為三個板塊:1、什麼是歷史?2、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3、怎樣學歷史?

導入:

向學生做自我介紹,並將姓名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個“隋”字念什麼?”,“它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嗎?”“你的姓氏和中國歷史有關係嗎?”“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學可以試着説一説。”

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鬆的氣氛。第二是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就有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對於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我設計了4個活動:

①第一個活動:小組大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圖片反映的是什麼內容,什麼事件,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莊”的圖片,因為:第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第二瞭解舜這位歷史名人的歷史。

後面的4組圖片,秦朝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個活動:我來講故事,讓學生講一講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圖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偉大領袖。選取這些歷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學生在國小的學習過。二是這些名人身上都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質,是學生崇拜,學習的榜樣。

③第三個活動:考古大發現,讓學生做一做考古學家,猜一猜這些都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使用的是這4張圖片,這4張圖片能夠反映我國青銅業、絲織業和陶瓷業的最高水平。學生可能不全認識,通過猜測、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其中,三國時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和我們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個活動:一起去遊覽,通過做導遊,編寫導遊詞,來了解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使用的這些遺址遺蹟,第一學生通過電視、書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親身遊覽過。第二這些遺址能代表古代建築、雕塑的高水平,

通過這4個活動,能生動形象的感知歷史上的人、事、物。從而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連續的記錄。或者説是連續的記錄了人類的活動。它有兩個特點,時間上講的是過去的一切,內容上豐富,包羅萬象。

(二)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對於學習歷史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用了一組視頻,兩組圖片。

一組視頻:是準備了卧薪嚐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個歷史故事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大可分為兩類:一是知道了成語故事的由來,二是從中學到了一定的道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增長知識、啟迪思想

兩組圖片中其中一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考考你,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各有什麼用途?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因為四大發明是學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明,所以通過齊聲朗讀培根對四大發明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驕傲自豪情感,培養愛國精神。

另外一組圖片是反映近代侵華戰爭的圖片,通過活動:講述我所知道的這段歷史,讓學生講一講他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使用這幾幅圖片的目的是給學生視覺的震撼。通過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能夠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讓學生感悟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責任,保衞祖國,振興中華。

(三)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這個部分,主要是給學生提了一些學習上的要求,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一點點的滲透,所以沒有介紹。

(四)課後延伸

試着書寫自己自出生以來的歷史並加以點評、説明。在黑板報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互相瞭解一下大家的歷史。

提示: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你人生中發生的大事或者對你影響大的事情,並加以説明。

歷史説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7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綜合探究三————《遊歷華夏》,根據教育美育原理和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學模式,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嘗試進行美育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本節課標有兩個,一是學會從地圖與圖表獲取信息,一是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教學內容實際上是一節單元綜合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挖掘了本土教材客家文化。

我所面對的學情是:

基於對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這三個。

對本節的重、難點進行了如下處理:

—————

在學法上,我採取從課前、課堂與課後三個環節的指導。

本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這五種。下面,我側重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

因為本節採取的是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課,所以對學生的課前指導宜詳細

而具體。總的準備有2個,其中學生的準備按互補原則又具體分為三個小組:攝影組、地理組、經濟組。每組各有主題、任務、成果展示和評價四個目標。每個小組再進行具體分工。如:

攝影組:網上查找深圳,鄭州,西安和烏魯木齊的自然景觀圖片及風土人情圖片、下再分設4組:圖片組、課件組:、展覽組、主持組。

地理組:負責所經地區地形與氣候的多樣性及南北與東西地區的差異性、

下再分設地形組、氣候組、南北組、東西組、展覽組,分別帶着各自的問題查找資料。

地形組:

1、我國地形區有哪些?2、我國地勢有什麼特點?

氣候組:

1、我國的氣候類型有哪些?2、氣候的顯著特點是什麼?3、秦嶺—淮河有哪些地理意義?

南北組與南北組:

1、本地區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2、分析差異的原因。

展覽組:

1、負責評選所有圖片,選取精華打印,張貼。2、負責本小組的成果展示與講解。

歷史説課稿 篇3

  1、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瞭解南方的吳越爭霸,掌握戰國的形成過程、名稱、方位及長平之戰的影響。

能力要求: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徵,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本課的重點是齊、晉稱霸。

本課的難點是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併戰爭的不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等表述中,就隱含着歷史走向統一趨勢的意思,要指導學生分析理解。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我國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東周開始,它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 為什麼會出現諸侯間的爭霸鬥爭呢?投影資料並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歸納教師強調:諸侯本是周王分封的,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禮樂征伐自天子 出;但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衰落,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自諸侯出,但周王依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政治影響不容忽視;而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 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展開鬥爭。由此可見:諸侯爭霸的性質應是奴隸主階級的掠奪戰爭。

投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畫像。出示史料: "平王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閲讀材料回答:

1、春秋時期為什麼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

2、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3、假如你是齊桓公,應該怎樣作才能成就霸業?

有人説"春秋時代諸侯國連年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因而應予否定",你同意此觀點嗎?為什麼?教師條理:不同意上述觀點;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給人民帶來災難;但是客觀上有利於實現區域性的局部統一,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加速新舊制度更替。

過渡:春秋爭霸中的五位霸主是先後相繼的,戰國時期的情況怎樣呢?

二、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形成七雄並立的局面,出示戰國七雄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説出有什麼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七雄中,哪些國家變化最大?誰能指圖説説看?(如果學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可不作講解)1、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2、請大家想一想,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中,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厄運呢?

3、如果你是當時的預言家,請你預測戰國時期的走向(或歷史發展趨勢)是什麼?哪國最有能力主宰歷史?

4、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被打破的?長平之戰中秦取勝的原因是?

三、課堂小節:出示歷史歌謠,小節本課。

我們共同學習了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這段歷史,瞭解了爭霸戰爭的來龍去脈,把握了這一時期鮮明的時代特徵即奴隸制走向衰落、封建制的逐漸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

戰國七雄並立打,桂陵馬陵留史話。長平戰後秦無敵,秦掃六合統天下。

四、板書設計: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爭霸的背景: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⑴齊桓公稱霸:

①原因: 齊國是富庶的東方大國,有漁鹽之利;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尊王攘夷"的策略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中期會盟諸侯

⑵晉楚爭霸:

①原因: 其有豐富的閲歷和政治經驗;

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採取了富國強兵的系列改革措施;戰爭中策略的成功運用。

②方式:公元前7世紀後期憑藉軍事勝利確立霸主地位③楚莊王成就霸業:公元前6世紀初

⑶吳越爭霸:

⑷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

重用人才;

重視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增強國力;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戰國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⒈背景:戰國初年不少諸侯國內的卿大夫逐漸取代國君掌握國政,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形成了此格局。

⒉過程:①魏齊爭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②秦國獨霸:長平之戰⒊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歷史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説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內容。

一、説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展,為本單元后續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説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國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於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培養的方向;其次,從心裏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説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關於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並依據新課改,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瞭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瞭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並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閲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瞭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蹟,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瞭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於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侷限,同時也是發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七年級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瞭解。

五、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採取適當的教法和學法,以實現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採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複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説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麼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麼?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複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後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説明了什麼?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於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説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於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閲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塗山會盟”和“製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着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範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瞭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後,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閲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築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這之後,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

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於此同時,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着,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後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麼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展。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閲讀書本閲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

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閲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着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着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着,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展:指導學生閲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着統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於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成吉思汗與忽必烈》

一、 説教材:

《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是七年級下冊,第七學習主題“民族關係的發展與經濟重心的南移”第4課的內容元朝上接遼宋夏金下啟明清,它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局面。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改革措施,民族關係的發展,理解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

(2)過程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用騰格爾MTV,文天祥話劇表演,小組討論,蒙古滅夏、金、南宋的動畫設計,學生結合提綱自學,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影片剪輯,回族學生生活習慣介紹,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到蒙古是中華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通過文天祥抗元鬥爭精神的學習,培養為國家民族現身的高尚情操,通過回族的形成,培養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識和形成對外接納的開闊胸襟。

(4) 本課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措施

難點:元朝統一與文天祥抗元的關係

二、 説學情

下面説一下學情,經過七年級近一年的積累,學生知道了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瞭解了唐朝和吐蕃的關係,知道三國時期吳國衞温、諸葛直到達夷洲的情況,剛學過遼宋夏金的並立,初步積累了一些民族關係的知識。隱約知道成吉思汗屬於蒙古族,元朝疆域很大。七年級學生知識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知識積累的過度階段。在生活中,對學校北邊徐州的故黃河十分熟悉,但不知黃河何時經過徐州及黃河發生的水患;知道自己屬於江蘇省,但不知道省級制度何時建立;部分學生知道京杭運河經過徐州,但不知京杭運河開鑿及疏通的歷史;知道回族有不吃豬肉的習慣,部分學生知道回族的信仰,但對回族的歷史並不明確。

三、説教法

基於以上分析,本課教學主要採用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同時綜合運用圖片、視頻、聯繫生活實際,編演話劇,古今對比,時空聯繫等教學方法,力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昇華。

下面我將重點説一下我的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學生齊答:56個民族)師:正是56個民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知道我國曆史上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嗎?你知道回族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蒙古族及元朝相關的歷史。

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板書)

放映騰格爾MTV《蒙古人》2分鐘,問:蒙古人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自學課本P52找出統一蒙古的人物?蒙古汗國建立的時間?思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蒙古帝國的急速擴張有什麼關係?

3、忽必烈建立元朝(板書)

學生通過自學理清元統一的過程。自學完請同學對照投影《金南宋西夏形勢圖》,到講台前説出滅各國順序。再通過動畫視頻重複,讓學生對蒙古滅西夏、滅金、建立元朝、滅南宋的順序性加深理解。角色扮演:三個同學表演忽必烈勸降文天祥的話劇(突破難點)然後小組討論:如何認識評價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通過討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史實。小組合作探究---元朝改革的措施:(突破重點)這是本節課重點,採用知識提綱化和聯繫的方法予以突破。注意和現實生活聯繫(故黃河、棉花圖片展示),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唐朝和吐蕃的關係,知道三國時期到達夷洲的情況)。學科交叉,樹立時空觀念(元朝疆域圖和中國政區圖的對比)。PPT投影自學提綱元朝改革的措施:中央:地方:農業:水利:自學後先組內討論,再確定知識點。以此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對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及時予以肯定和解答。

4、民族關係的發展(板書)放映剪輯的動畫片“中華上下五千年---馬可波羅”約3分鐘,通過看動畫片瞭解元朝對外開放的態度,師設疑提問:元朝的民族情況是怎樣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請對照提綱自學本節,PPT投影自學提綱。

5、知識總結利用PPT展示本課脈絡圖,同時老師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知。

6、隨堂練習為提高課堂氣氛引入謎語搶答:如:忽必烈、都燕京(答一盛世名稱),忽必烈稱帝。(答一節日)。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可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幾道選擇題,用PPT展示給學生,簡單的讓學生以搶答的方式完成,稍難的題個別回答。最後通過該部分會考材料題選講拓展練習的深度。

謝謝!

歷史説課稿 篇6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級上冊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教具準備、教學過程等幾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以“科學和思想的力量”為主題,以“思想啟蒙的火種”和“科學的革命”兩目為線索,獨自成篇地介紹了世界近代歷史上科學技術和思想領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思想啟蒙的火種”一目中敍述了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和歷史作用;而在“科學的革命”一目中敍述了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和出生於德國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主要成就。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主張及其影響;英國科學家牛頓和達爾文取得的突出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偉大貢獻。

(二)、能力目標

本課教學要使學生在兩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過了解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在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以培養學生樹立並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去建設、改造社會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 居里夫人等科學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學生養成善於思考、觀察、動手和勤奮等進行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學家取得成就的過程,使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於捍衞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甘於奉獻的敬業精神。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學生思維特徵和本課教材的敍述,重點、難點分別是科學的革命和思想啟蒙的火種。

五、教學方法

1、歸納法。通過設計“知識回放”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完成本課知識體系的歸納,幫助學生掌握歸納、概括及將知識系統化的學習方法。

2、設問法。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

3、情景再現法。如播放視頻文件《傑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樹立敢於捍衞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甘於奉獻的敬業精神。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視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複習提問:“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訂。”這些內容出自哪個國家的哪個文件?

學生:法國《人權宣言》

教師: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美國也發表過哪些類似的文件?

學生:英國有《權利法案》,美國有《獨立宣言》。

教師過渡:歐美資本主義能夠產生和發展,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本節的第一目內容——思想啟蒙的火種。

【講授新課】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1、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

請同學們閲讀材料:14世紀,意大利一些城市出現了手工工場,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隨着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意大利興起,這次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歷史上稱為文藝復興。15世紀後半期擴大到歐洲其他國家。18世紀,法國舊制度的弊端日益顯露,社會矛盾激化,出現了一批啟蒙思想家,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

教師提問:由上所述,啟蒙思想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一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出現和發展; 二是法國社會矛盾的激化。

2、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

在講述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考眼力”的環節,由此引出本節課所要講述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在講述伏爾泰及其思想主張時,我向學生展示選自《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説》中的兩段文字以引出這位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

隨後我通過問題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以達到讓學生掌握三位啟蒙思想家思想主張的教學目標。

3、啟蒙運動民(思想)的影響

在講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18世紀,以伏爾泰為代表的法國啟蒙思想家點燃了思想啟蒙的火種,他們的思想主張對社會產生了什麼作用呢?在學生討論發言之後,我向同學們展示伏爾泰、盧梭的思想主張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出啟蒙思想的作用。

在學生理解、掌握啟蒙思想的作用後,我順勢利用教材中的動腦筋題目“請聯繫中國實際,説説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有什麼作用”進行難點突破。在這一問題上,我先讓學生討論,隨後進行點評和歸納總結。

A.戊戌變法→ 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 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 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學習“思想啟蒙的火種”這一目之後,為鞏固基礎知識,引導學生注意前後知識間的聯繫,我特設計了“知識延伸”這一環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知識的能力。

二、科學的革命

1、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我設計了兩個材料,讓學生通過閲讀材料,分析、總結近代科技革命成功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通過對科學家牛頓的勤奮精神和高尚品質的學習,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近代科技革命的突出表現

這一目是教材的重點,通過學生探究,課件展示,以師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主要成就。為了讓教學更直觀、形象、生動,在這一目我選取了兩個視頻文件。通過播放關於愛因斯坦的視頻材料,強化學生對其提出相對論這一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以此教育學生樹立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意識。通過播放視頻文件《傑出女性居里夫人》,使學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主要貢獻,讓學生明白偉人們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興趣、勤奮、創新和堅持不懈的實踐探求。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鬥志和培養他們樂於奉獻的敬業精神。

3、近代科技成果的作用

通過指導學生看教材,幫助學生歸納四位科學家的主要貢獻,得出結論:科技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學習完這一課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今天認識了好幾位思想家和科學家,你對誰的印象最深?為什麼?我們從他們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通過這個討論,讓同學們各抒已見,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鞏固基礎知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多重目的。

最後我設計了知識回放和課堂效益檢測兩個環節,以強化本課的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温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導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説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閲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論壇”,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裏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置,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利用現實現象解決歷史現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後,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採取的方式是以瞭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麼,來了解戰後企業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實,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採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説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通過總結教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後探究作業:

社會調查:

①內容:現代企業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②方式:每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行業、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③小組討論後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後作業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實現象理解歷史問題。

五、板書設計【略】

歷史説課稿 篇9

説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峯,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於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蒐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並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説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於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説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採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説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採用閲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麼?這樣可通過複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導入)用杜甫詩《憶昔》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瞭解,引導學生帶着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並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説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後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後,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佈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最後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後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後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説,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瞭,便於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 盛世經濟的繁榮 手工業方面 絲織業

陶瓷業

商 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歷史説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於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説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聯繫,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繫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將採用現實引入法,聯繫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通過大學聯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閲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閲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採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麼?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後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麼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後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着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麼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置,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並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並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鑑於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採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置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於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閲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後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後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後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並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説的話,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並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e9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