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矛與盾》教學設計(薦)

《矛與盾》教學設計(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矛與盾》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矛與盾》教學設計(薦)

《矛與盾》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則寓言中的五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故事內容。

3、領悟文中所告訴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出示矛和盾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古代的兩種兵器矛和盾。並作簡要介紹。再出示以矛攻盾的圖片,以及課文插圖。

問:這個人在幹什麼?(在賣矛和盾)今天我們就去現場看看,他是怎麼誇他的矛和盾的。(板書:矛和盾)

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們已經接觸過這類文章。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學習這類文章呢?(出示:學習方法)學生齊讀。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聽配樂朗讀,注意聽清停頓、重音。

3、生再讀課文。儘量模仿範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和重音。

4、跟讀。以達到朗讀效果。

三、理解句意。

1、生根據註釋自己理解,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出示帶註釋的原文)讓學生弄清每句話的意思。

3、指名説出全文意思。教師適當點撥。

4、小結全文意思。(出示課件:原文譯文)

5、想一想,寫一寫:圍觀的人走散了,這個楚國人會怎樣?(出示課件)

四、表演這則故事。

這則故事用一個成語來説就是“自相矛盾”。

五、歸納寓意。

討論: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小結:(出示課件)説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説,告誡人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人嗎?説一説。

六、閲讀課文。

再讀課文,試背課文。

七、閲讀材料。

觀看自相矛盾的視頻材料。

八、總結

剛才的片段好笑吧。在笑過以後,人們都能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像這樣的短小故事還很多,被人們收集在《韓非子》裏。(出示課件)

板書設計:

25、矛與盾

(鋒利)矛 盾(堅固)

自相矛盾

(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

《矛與盾》教學設計2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文字言簡意賅,又不失生動形象,表達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在國小高年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去閲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這將為他們以後進一步瞭解並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並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矛與盾》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最後一組《古代寓言兩則》裏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文字簡練形象,寓意深刻明瞭,用人物説的話作為點睛之筆藴含寓意。憑心而論,學生在接觸文言文時,難免覺得拗口難讀,晦澀難懂,產生畏難情緒。這則文言寓言,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註釋可供藉助,國小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學習基礎和經驗。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積累的策略。

不過,《矛與盾》這則文言寓言將理解古文的意思,領悟寓言的寓意兩者加在一起,為學生學習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往往教學生弄懂文言詞句和整篇課文的意思,懂得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就行了,這種只關注知識和能力的“雙基”目標以及簡單的德育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藉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徵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呢?如何讓學生經歷文言寓言學習的過程,並在體驗學習過程中領悟寓意呢?我們仔細研究了教材,充分藉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徵,巧妙設計,嘗試了“情境引領,讀為根本,拓展積澱”的特色教學方法,力圖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古文的樂趣。

一、情境為線,古文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情。文言文教學中的聽説讀寫同樣離不開文字創造的具體情境。《矛與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動可笑的形象,諷刺誇張的手法,創設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使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可以優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1、導語引渡——未入文辭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伊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順勢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打動了學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學生興趣盎然,輕鬆自如地走進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擬表演——身臨其境品意境

課堂上,我模擬古代集市,讓學生自由組合,進入角色表演。孩子們帶着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內化了語言文字。憑藉這種身臨其境的知覺,學生在情境讀文後覺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領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學生的表演微妙微肖,舉手投足間無不古韻十足。

3、情境評價——此情綿綿無絕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大環節的創設到過渡語的斟酌,處處含情,情境的創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語言貫穿文言文教學,多次用語言再現楚人賣矛和盾的場景,讓情境延伸,使學生始終置身其中去讀懂這則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麼值得你誇耀的?”“爾等真會譽矛也!”儘可能多地使用精煉的文學語言,如半白半文的導語,創設情境的評價語潛移默化地帶着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讀去悟,給予學生更多的文化薰陶,力圖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

二、字字珠璣,張馳有度,讀出知情理趣

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這節課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讀”。

1、正確流利的整體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這節課上,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我賦有韻味的範讀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學生神情專注,搖頭晃腦,沉醉其中,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節奏,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讀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我在巡視學生對照註釋讀懂句意時,十分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注重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提煉。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標明註釋快速學習,聯繫上下文猜讀,這些都是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枴杖。尤其是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

學生在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很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學生在潛意識中明白了讀能幫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進朗讀。

3、感同身受的個性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我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文言語言如同己出,吟誦如吐心語,極具個性的朗讀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4、拓展延伸的積累讀

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真乃“言有盡而意無窮”。

和諧、幽默、歡快的氣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後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與盾》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前準備

老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閲讀有關發明家的發明故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課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圖,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圖上發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與朋友比賽,從圖上看,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説説“矛”和“盾”的樣子和作用。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範寫“矛”與“盾”)

矛 進攻

盾 自衞

3、學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寫成“予”字,這一撇就像鋒利的矛,少了“矛”就無法進攻了,“盾”的外側是兩筆,第二筆是豎撇。

4、師:如果我們把矛和盾的這兩種相對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5、板書課題:矛和盾的集合。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呢?根據學生反饋板書問題要點。

如:矛和盾為什麼要集合?怎麼集合的?結果怎麼樣?

設計意圖:課堂沒有直接完整的呈現課題,而是借課文插圖展開教學,逐步呈現課題,讓學生在“説、寫、猜”的活動中輕鬆有趣的走進文本。“矛”和“盾”這兩個字是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這兩個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難度,意思也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通過看圖,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語境中掌握“矛”和 “盾”,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教師的板書示範,化解了字形的難點。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師:矛和盾這兩種兵器怎麼集合?集合結果會怎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故事吧。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小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讀錯認錯的字詞。

(2) 想辦法記一記要求會寫的生字。

(3)組長安排組員分段朗讀,讀通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4)播放媒體資源課件中的範讀動畫,糾正發音。

(5)師: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能自行解決黑板上的哪些問題,先在小組裏討論,還不懂的留着全班討論。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討論問題。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師:同學們,通過預習課文,你能自行解決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解決一個,擦去黑板上的有關問題。

2、課件出示詞語:先由學生領讀到搶讀到憶讀競賽,重點糾正要強調讀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讀的新詞有:

集合 緊張 固然 烏龜 自衞 進攻 炮口 坦克

戰場 長處 首次 勝利者 合二為一 大顯神威

亂作一團 龐然大物 左抵右擋 難以招架

3、運用練習

(1)選用上面合適的四字詞語填空。

a .中國乒乓球的國手們在奧運會上( )。對方隊員面對強有力的進攻,雖然( ),但最終( ),敗下陣來。

b .當獵狗這個( )出現在受傷的小鳥面前是,小鳥嚇壞了。

(2)選擇其中的一個詞語説句子。

設計意圖: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厚積才能薄發。隨着詞彙量的增加,學生的語言會變得生動、具體。對於新詞,不僅需要理解,更需要學會靈活的運用。此外,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時間分配的特點,適時組織學生搶記詞語能消除大腦疲勞,以便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四、指導書寫,完成作業

課件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

1、認讀生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可以按結構歸為一類讀,可以選後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讀,也可以組詞讀。

2、本課生字以左右結構的字佔主要比例,因此要重點寫好左右結構的字:持、般、攻、炮、坦、戰、神;難點落在“集”上,右上四橫,上部要寫得緊湊。

3、練習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注意寫字姿勢。

五、課外延伸,閲讀資料

坦克:又名戰車。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戰役。其實,坦克是一名戰地隨軍記者發明的。

設計意圖: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天地就有多大。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把課外資料引進課內,使精讀與略讀在課內得到有機結合,使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得到提升,適時讓學生感到課本之外還有精彩處,開卷有益。

六、作業

1、我會寫

máo bān dùn

(1)敵人的( )如雨點( )向他的( )刺來。

chí shén

(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來。

tǎn zhàn gōng tuì

(3)我方的( )克衝上( )場向敵軍發動進( ),很快打( )了敵人的進攻。

2、蒐集發明家發明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聽寫句子,引入文本

1、師: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詞,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麼樣?

聽寫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反饋:打開書本,校對、訂正。

設計意圖:幾乎所有的課文,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內容以及思想內涵。在閲讀中,引導學生要善於從文章的千言萬語中抓住最關鍵的內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構思脈絡,理解它的內涵和中心,把握全文。這個句子是本課的重點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仔細分析句子,用詞也很有意思,既有反義詞,也有能解釋課題的四字詞語。這個句子在課文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討論交流,感悟課文

1、出示聽寫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讀讀這句話,畫出這句話中的反義詞,圈出能解釋課題中“集合”的一個詞。

學生讀句子,回答。提示:自衞—— 進攻;盾——矛 ; 合二為一。

2、 師:把“矛”和“盾”這樣一對矛盾的事物合二為一,怎麼集合呢?有什麼好處呢?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2~4自然段,讀完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讀課文,思考問題,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反饋

(1)怎麼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具體做法是: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師出示坦克的圖片,簡單介紹。

(2)這樣的集合有什麼好處呢?

學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實際上是自衞和進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衞,又能更好的進攻,這可是“大顯神威”。

3、指導學生理解“大顯神威”的含義,讀第5自然段,請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説明。

學生讀課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你能把大顯神威的感覺讀出來嗎?説説你為什麼這樣讀。

引導學生在讀中領會“首次、嚇得哇哇直叫、亂作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師: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過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學生回答,如:“神舟”五號太空飛船、海洋館的大神龜、我國奧運健兒……

4、師:發明家從“矛”和“盾”中得到啟示,把“矛”和“盾”的長處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從這個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點什麼呢?

引導學生初步領悟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設計意圖:明理是一個過程。小悟得小道理,大悟得大道理,多悟多得,説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徹大悟,還真有什麼大啟發。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學是要體現層次,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悟。

三、暢談感受,揭示道理

1、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與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師:請同學們反覆朗讀這句話,想一想從中可以受到什麼啟發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師可適當提示:充氣雨衣、地下多功能車庫、雙層公交車、節能型馬桶、鑽井工人的帽子、帶橡皮頭的鉛筆、一個優秀的人……

3、師: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事物還有哪些你覺得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可以怎樣改進,使之更有利於人們的生活呢?

學生髮揮想象,暢所欲言。教師鼓勵有創意的想法。

4、小結

師:同學們,社會在迅速的發展,人類時時刻刻在創造,在創造中發明,也許正在勤奮學習的你就是將來的創造者呢!

設計意圖:教學不僅要舉一反三,更要融十為一。緊扣教材,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和訓練的切入點,將閲讀的理解、語言的感悟、明理的過程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抄寫句子: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與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記下自己或身邊的人留心周圍事物、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事例。

設計意圖:作業內容的開放,實際是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能從課本中尋找答案,還會在生活中有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矛和盾的集合

矛——進攻——槍口或炮口

集合——坦克

盾——防守——鐵 屋 子

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設計意圖:板書的功能在於理清文脈,突出重點,化解難點,要簡介、明瞭。這個板書能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而為一的過程展示出來了。

《矛與盾》教學設計4

一、談話激趣、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有一種故事短小而精闢,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能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你們知道這種故事叫——寓言。(板書:寓言)

師:你能用成語説説這些故事嗎?出示圖畫:《守株待兔》《拔苗助長》《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畫蛇添足》

師: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古代寓言兩則》,它是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介紹韓非子)就讓咱們跟隨韓非子一起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瞧吧!(課件展示)看,街上好熱鬧啊!街邊的空地上擁着一羣人,他們在幹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古代寓言《矛與盾》去看個究竟吧!

師板書:矛與盾,提醒注意“矛”與“盾”字

師:誰知道矛和盾是什麼?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出示圖片)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感受矛與盾這則寓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第25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音,把你認為不好讀的地方或不好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

師: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學生提出不好讀的和不理解的,學生幫着解決)

師:誰願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1————2——————3——————

師:文言文的朗讀特別要注意停頓和重讀。聽老師讀好嗎?

師:大家再試着讀一讀,還可以讀給你的同桌聽,特別注意停頓的地方,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導讀課文

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註釋一字一句地讀,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還可以聯繫上下文,試着理解,大膽地猜讀!另外選出一句代表,彙報學習成果。

生:活動——————

師:你學會了什麼?(小組彙報)

生答

師: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

生交流

師:文中有兩個yu,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生:鬻指賣。譽;指誇耀。

師:他在誇耀什麼呢?

生:矛和盾

師:他是怎樣誇耀矛和盾的,能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嗎?

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出示課件)

師:這兩句話又是指什麼意思呢?先説説前一句吧!

生:它在讚譽他的盾。

師:板書盾(畫)它的盾怎樣呢?

生:無堅不催

師:用一個詞來説出商人口中盾的特點吧?

生:堅固

師:他的盾真好呀?老師都心動了,真想買一支呀,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商人又舉起了一支矛。這時他又是怎樣譽矛的呢?

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板書)

師:誰願意解釋這句話?

生:——————————————

師:用一個詞概括矛很———鋒利

師:同學們,如果有這樣堅固的盾,這樣鋒利的矛,很難不讓商人(自傲。自大。誇耀)

師:如果你現在就是這個商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會以怎樣的語氣叫賣?

《矛與盾》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寓言二則》是北師大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包括《矛與盾》和《鷸蚌相爭》兩篇文言文。《矛與盾》説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盾和矛,語言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説,告誡人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不是很活躍,北師大版以前也學過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強,樂於表演的學生不是很多,上課發言不是很積極。

教學思路

教材選編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詞造句的'凝練、精要,讓學生初步形成藉助註釋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採用“讀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去領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要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講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能説出重點語句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貪心的人,他從人家的門口走過,看到人家門前很好看,又有用的東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結果他沒有摘下來,就被這家的主人發現了,逮個正着。知道這是什麼故事嗎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

你還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亡羊補牢,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它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

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綜合大家所説:假託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帶大家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與盾》。

(學生以前雖然學過寓言,但是,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很快進入情境,並且進一步回憶寓言故事的特點。)

二、板書課題 揭題激讀

1、板書:矛與盾

2、齊讀、思考:什麼叫矛,什麼叫盾 ,矛用來幹什麼的 (刺),盾用來幹什麼的 (擋)。

矛盾是什麼意思 (手捂住"與")(説話前後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簡介:本文出自《韓非子》。韓非子,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説,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師:好,現在我們自由閲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矛與盾》寫了一件什麼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讀通讀準

1、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師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注意聽。

3、通讀課文,暢談讀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覺。文言文讀起來和咱們現在的文章比起來怎麼樣?(彆嘴,難讀,讀不能順)。

4、師談感覺:我其實和大家一樣,讀第一遍時也覺得不好讀,很難懂,等我讀了十幾遍之後,已經熟能成誦了。現在我就把這篇文言文讀給大家聽。(老師朗讀)

5、老師讀得怎麼樣 (生評)

6、現在老師已經懂得了這則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認為老師採取了什麼樣的方法

7、教師強調指出:不但多讀,而且要結合文中的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請大家也試一試。

《矛與盾》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知識: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等16個詞語。

能力: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

3、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情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等16個詞語。

2、瞭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1、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等16個詞語。

2、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坦克的圖片、文字資料。(師生)

2、收集與發明創造有關的資料。(師生)

3、準備好相關的掛圖和詞語卡片。(師)

4、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預習課文。(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閲讀單元導語,瞭解單元主題

二、瀏覽本組內容,瞭解課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1、講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學生講)

2、談話:在人們紛紛嘲笑賣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時,更有聰明人想到了別的,是什麼呢?我們一起學習25課,《矛和盾的集合》。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四、檢查預習,自學生字

1、(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提問:認識這些字和詞嗎?讀一讀。(指名讀,學生邊聽邊正音)

2、你是怎麼認識這些字的?説説你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在預習時,自主識字。)

3、談話:現在我們讓這些生字回到課文中,考考你是否還認識它們。學生小聲自讀課文,鞏固生字的識記。

4、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除了留心聽他讀得怎樣,同時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5、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小組討論,評評誰説得既清楚又簡單。指名説。

6、自由交流:通過昨天的預習,以及今天讀和聽,你還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自由談讀文後的`感受,鼓勵學生表達個性化的感悟。)

五、指導生字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2、鞏固識記:分組交流記字的竅門。

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3、重點指導:“矛、兵”的筆順。

4、擴詞練習,檢查積累。

5、指導生字書寫。

6、小結寫字情況。

六、課後作業

1、聽寫本課詞語。(見詞語表)

2、進一步讀熟課文,爭取解答課後問題。

3、用“?”標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問題可提在筆記本上。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生字、詞語(字卡背後)

2、聽寫本課要求掌握的詞語。

小黑板出示詞語,學生訂正,改錯。

3、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

4、板書“大顯神威”,這是什麼意思?(初步理解)

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如: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麼“神威”?它為什麼能大顯神威?)

二、圍繞“大顯神威”,感悟課文內容

1、從書中找到“大顯神威”。提問:是誰“大顯神威”?生答後,引讀5自然段。

2、小結,過渡: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那麼,坦克是怎麼來的呢?

學生自由回答。

你從哪裏找到了答案?引導學習1~4自然段。

3、默讀1~4自然段,嘗試用自己的話説説坦克是怎樣發明的。

獨立讀書思考。分組交流改進。指名發言説明。

小結:發明家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了坦克。

4、指導朗讀1~4自然段。

引導:小聲讀這部分課文,把你認為用得好的詞和句勾下來,待會兒與同學交流。

交流好詞佳句。聯繫上下文理解“難以招架”、“固然”等詞。

朗讀課文。

5、瞭解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以及坦克在戰場上的“神威”,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引讀6自然段。

出示句子“誰善於……勝利者。”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你是怎麼明白這個道理的?

小結:通過具體事例明白了這個道理。

説明:用具體事例來説明道理是寫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講道理,舉例最有説服力。

三、拓展思維,深化明理

1、讀文後“泡泡”裏學習夥伴的話“我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説明這句話”。提問:你能舉例説明這句話嗎?

先分組討論,再在全班交流。

2、談話:矛和盾很早就有,為什麼別人不能像發明家一樣發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結歸納:我們應做生活的有心人,處處留心觀察。從你的發現中受到啟發,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問題。

四、佈置綜合性學習“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觀察生活,發現不便之處,作記錄。

2、思考改進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記錄。

3、嘗試把其中一項做成看得見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據學生建議增減活動。)

《矛與盾》教學設計7

一、預習課文 發現問題

在《論語》中記載着孔子這樣一段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意思是説:當一個人對問題進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際,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來講,這種狀態叫"憤""悱"。這時只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稍加啟示引導,就可使學生豁然醒悟。而學生的"憤""悱"又必須以自主的閲讀、思考、探索為基礎。因此,應幫助學生養成課前自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問題,查找相關的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逐步做到課前"有備而來"。

二、整體感知 初讀質疑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尊重他們的個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把他們的學習潛能很巧妙地牽引出來。

在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在學生課前預習質疑的基礎上進行篩選,對於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並提煉出兩個重點問題:1。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2。"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這句話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一提煉,既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又帶着他們直奔文章的關鍵處。此環節的設計使以後的教學呈輻射狀,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三、以疑促讀 交流感悟

葉聖陶先生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在學生渴求瞭解問題的答案時,教師並不急於解決,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 的局面,讓學生進人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在自讀解疑的基礎上,再將學生按同質分成四人小組,進行小組內的漫談(指不拘形式地就問題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使學生讀中有思,以想促説。團坐的四人小組既體現團體合作的精神,又發揮個人才智,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言,並且推薦一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並做好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在關鍵處、學生疑惑處加以點撥。接着請學生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其他小組的代表可以在別人發言的基礎上補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問,有不同意見也可進行當堂反駁。教師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因此上課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提問,互相交流。例如,什麼叫大顯神威?坦克為什麼能在戰場上大顯神威?學生在交流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這生動具體的描述無疑是對"大顯神威" 的最好詮釋。其原因在於坦克巧妙地將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既有保護自己的鐵屋子,又有進攻的`槍口或炮口;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發明家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優秀品質。這樣的質疑,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讀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為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出發,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

五、積累語言 課外拓展

語文的學習很難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説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本文簡潔流暢、用詞生動,是指導學生準確用詞的範例,可要求學生將生動傳神的詞語摘抄下來加以積累。

學生的智力背景越廣闊,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學道理,瞭解發明家的靈感緣於他們勤于思考、善於實踐的品質,應在課堂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走出課堂,走出課本,課後蒐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次故事交流會。

《矛與盾》教學設計8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將個故事,好不好?

有個年親輕的小夥常在人家面前誇自己:“我呀,世界最聰明的!只有一個人可以和我比只有他比我聰明,他是張三。”

同學們,你們發現他的話有什麼不妥嗎?(學生討論)———“自相矛盾”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一篇文言文《矛與盾》(教師板書)

齊讀課題。

二、初讀文本。

1、多媒體出示課文。動畫:買矛與買盾

(接近性原則:考慮學生的生活貼近性,讓學生從形象上感知。)

2、教師範讀課文。

3、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請大家抓緊時間,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努力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誰願意讀讀這則故事?

——全班齊讀。

三、讀懂文本。

1、教師導學。

(1)這個人是怎樣誇矛和盾的?用書中的話説。

(板書:矛之利,於物無不陷;盾之堅,物莫能陷。)

(2)這兩句話用自己的話如何説?看哪個同學説的最好!(鼓勵學生在理解中應用)

(3)“陷”是什麼意思?(看註釋)矛非常鋒利,對於所有的物體都不能穿透;盾非常結實,所有的東西都不能穿透。

(4)有誰能上來做一做這個動作?

2、學生自學。

延伸文本。想一想,如果真用這支矛去戳這個盾會怎樣?

盾破——説明矛利;矛毀——説明盾堅;

盾矛皆毀——兩者都不好;盾矛完好——矛不利。

3、教師設計準備道具,在具體生動的情景中增加理性認識。

四、動畫配音,鞏固文本。

1、同學們不但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而且能把意思讀懂,真了不起!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同學們再看一段動畫片(配音樂),你們願意嗎?(再出示動畫片)

2、請學生給動畫片起名字。(時間充分的`話要讓學生講講理由)

3、真可惜,這段動畫片沒有聲音,你們願意彌補這個不足嗎?

指名配音(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4、學生“合作”用自己的話譯文。

學生評價。

再指名配音。

學生上講台表演

全班一齊用古文配音。

總結:剛才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創造性地給動畫片配音,使這段動畫片更生動,更鮮活。謝謝大家!(鼓勵學生朗讀和嘗試)

五、寫中明理,在探究中掌握課文寓意。

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真用這個矛去刺這個盾,會怎樣?説明什麼?

此時此刻,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對這件事有所感悟,你可能明白一個什麼道理,也可能

有一些話想對楚人説,還可能有一些話想對自己説。現在就請你把自己最想説的話寫出來。

1、學生寫話。

2、全班交流。

六、(放飛想象,拓展延伸)同學們,我們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大家來説説,怎麼樣?

請説的好同學上講台演示。(教師用音樂配音,營造恰當的教學情境。)

《矛與盾》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學會五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寓言嗎?(有的學生答: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説明一個道理。有的學生答……)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生答:《掩耳盜鈴》,《守株待兔》……)我們都是怎麼學習寓言的?(生答:學習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5.《古代寓言兩則》看看它們又告述我們什麼道理。(生讀文題)提問:讀了文題,你想到了什麼?(生答:“古代”説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寓言和以前學習的寓言不同,本課是文言文。“寓言兩則”説明課文裏有2個小故事。)我們在六年級初已經接觸過文言文,誰能説説怎麼學習文言文的?(生答:學習文言文要把語句讀通順,藉助註釋理解句子意思,最後達到熟讀成誦。)那麼今天我們就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學習寓言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學習本課的第1個小故事《矛與盾》。

相信許多同學課前已經讀過這篇寓言故事了,誰能説一説“矛”和“盾”各指什麼?(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時用的兵器,矛是用來攻的,盾是用來擋的。)解釋的真好!

二、熟讀課文,讀通讀順。

1、下面就請大家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師:誰願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學生讀。

師:字音真準,誰還想讀?學生讀文。

3、師:同學們讀的.真認真!

4、誰再來試一試?指名讀,

三、自讀自悟,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僅要讀準字音,掌握好節奏,更重要的是要讀懂。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下面就請大家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自己學也可小組合作學,想想文中每句話的意思,並説説本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學生自由學文。(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彙報:

師:全文幾句話?請看第一句,有誰讀懂了?

請生單獨解釋:鬻:賣;者:人;譽:誇耀;吾:我的;堅:堅固;莫:不;陷:穿透。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説:“我的盾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師:你怎麼知道這個人在賣他的矛和盾,並且在誇耀他的盾堅固呢?

生:鬻” “譽。 “堅”。

師板書:盾——堅——莫能陷也

師:學的真仔細,假如現在你就是那個楚國人,你覺得應該怎樣讀這句話?

生:用吹噓的語氣。

師:你來試一試。

師:吹的還不夠。想想生意人平時都怎麼吆喝,(學生體會)再來試試。

生:手舞足蹈的讀。(強調“莫能陷” )

師:你的盾真堅固呀!居然“物莫能陷”,(引導學生説出:什麼東西都不能穿透。)這麼好的盾,你們想不想買?學生練讀。指名讀。

師:瞧把你們高興的,這面盾這麼好,那它的矛怎麼樣?

請看第2句話,有誰讀懂了

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板書:矛——利——無不陷也

師:你的矛真鋒利,“於物無不陷”(教師強調“無不”引導學生説出: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也就是(什麼東西都能穿透)

師:楚人用 “無不”這個雙重否定詞來誇耀他的矛鋒利的很,是想吸引別人來買他的矛,他可真精明。想不想當個精明的生意人?學生練讀。自由讀。

師:楚人這樣誇耀自己的矛和盾,招來了不少圍觀者,結果,有沒有人買呢?(沒有人買)你是從文中那個地方讀出來的?(第三句)

請看,這一句誰讀懂了?

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有的人説:用你自己的矛穿你自己的盾,會怎樣呢?教師板書:陷 何如?

師:問得好。讓我們一起來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去問問他?請大家看插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除了賣矛和盾的那個楚國人,還有7個圍觀的人,他們當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個人來讀這一句話

請生讀,要求説模仿的是誰。(分別模仿不同的人讀,老師參與模仿)

楚國人被這麼一問,啞口無言了,請看第四句,誰知道意思,解釋弗:不;應:回答(再請一生解釋句意)。

師: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每一句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齊讀課文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楚國人怎麼樣?

生:他非常愚蠢,非常可笑。

師:他愚蠢,可笑在哪裏

生:説話過於誇張,最後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生:言過其詞,太吹噓了。

生: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説。教師板書:自相矛盾

師: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誰能舉例説説。

生:在菜市場,有個賣肉的人邊賣邊吆喝:“缺斤少兩,斷秤走人”。後來有一買主找到這個人,説他的肉差三兩怎麼辦?結果賣肉人兩眼發呆不説話了。

生:數學老師問:“這些題大家都會做了嗎?”有些同學不會也説會。老師讓他做題,他又説“只有一道題不會做”。

師:看來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人,誰來幫他們總結一下教訓?(學生討論)

生:説話要誠實,不要誇大其詞。

生:説話要注意分寸。

生: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教師板書:説話 辦事 實事求是

師:看來大家不僅把這則寓言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藴含的道理。你們可真棒!讓我們再次走進寓言,回味他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吧!(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文。)分角色讀,表演讀,誦讀 。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小結: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讀懂了《矛與盾》這則寓言。感受到了寓言故事的生動有趣,領悟到了其中所藴含的深刻道理: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課下,請同學們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

板書設計:

盾——堅——莫能陷也

刺 何如?

矛——利——無不陷也

《矛與盾》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文通過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互相牴觸而不能自圓其説的故事,告訴人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學生分析:

瞭解寓言故事不成問題,關鍵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然後聯繫實際談感受。

設計理念:

以自瀆為主,重在感悟積累。

教學目標:

1、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能講述文言故事。

2、有感情朗讀,能背誦此文。

3、懂得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

教學流程:

一、教師導語

1、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怎樣學習寓言。

2、什麼叫文言文,怎樣學習文言文。

3、題解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

1、教師泛讀(或聽錄音)

2、領讀

3、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朗讀

三、讀懂課文,對照註釋自悟句意文意

1、讓學生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後註釋,揣摩句子意思。

2、彙報交流

3、指名把故事完整的.講述一遍

4、自由練習講寓言故事

5、練習感情朗讀

6、生齊讀(要求讀慢一點,學會吹噓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駁的語氣)

四、揭示道理,發散思維

1、提出問題,學習小組分析討論

2、彙報小結

五、總結全文

六、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七、作業:

1、幫助楚國人賣出矛和盾,該怎麼做?

2、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

板書設計: 矛 與 盾

↓ ↓

利 ←→ 堅

自相矛盾(可笑)

告誡人們:説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課後反思;

1、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話題更好,這樣可以為下邊的教學留出更多的時間。

2、課堂教學密度還是不夠大,所以由於時間關係部分教學環節沒能在課時內展現。比如:逐句理解全文後,應請一名學生把句子意思連起來講一遍,這樣可以當堂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然後再自由練習講寓言故事,加深對寓言的理解和鞏固。再比如:沒有聯繫生活實際談感受,所以教學能否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也就成了未知數。

3、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放有收,那麼怎麼放,又怎麼收是今後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4、在課堂教學中,你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狀況,所以必須做足準備,迎接挑戰。對於設計好的教案必要時還要靈活地刪繁就簡。

《矛與盾》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於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於把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指導寫字的多媒體課件。

2、矛和盾的圖片。

3、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麼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3、指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錯誤。

4、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對於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4、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⑴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7年左右結構的字:

持般攻炮坦戰神

⑴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佔的大小有什麼不同。

⑵多媒體演示這7個字的佈局。

3、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五、實踐活動

蒐集能説明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一、複習問題,揭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1、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2、“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1、學生自己先帶着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閲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註。

2、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並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3、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4、感情朗讀全文,讀後讓學生繼續質疑、釋疑。

三、聯繫實際,加深理解

1、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2、齊讀這段話。

3、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説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寫字抄詞

1、練習其他7個生字。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五、實踐活動

1、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2、蒐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

《矛與盾》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大顯神威、龐然大物、左抵右擋、難以招架” 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重點句“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有趣的發明都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啟發而創造的,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學生齊讀課題)

二、抓住“大顯神威”理解課文

1、課文中哪一句話直接寫出了課題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並畫出來!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這裏的“合二為一”就是課題中的—— —(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 — (生:大顯神威。板書:大顯神威)

2、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呢?請自由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 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 “龐然大物”這個詞讓你感受到了什麼?你能讀出這個詞的龐大氣勢嗎?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麼意思?他們在不停地叫什麼呢? “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讓你們感受到了什麼?

②你能用些成語形容德國兵當時的慘狀嗎?(學生答,教師評)老師也積累了一些,讓我們一起讀讀。(出示詞語—— —落荒而逃、潰不成軍、抱頭鼠竄、哭天喊地、丟盔棄甲、魂飛魄散)

③總結朗讀:同學們,1916年那一戰呀,當時的德國兵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説是所向無敵。而當他們遇到坦克竟被嚇成了這樣,你説坦克厲害嗎?你能讀出坦克的大顯神威嗎?

3、學生齊讀重點句: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三、洞察發明之思

1、多麼厲害的坦克呀! 發明家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 矛和盾又是怎樣集合的? 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1-4自然段。(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①指名讀。

②同學們,有些句子讀着讀着可以讀出一幅畫面來。請同學們自由地反覆讀讀這句話,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回答)師:是呀,多麼快的矛啊! 對方的矛刺向發明家的上方,發明家馬上用盾—— —(學生:抵擋),刺向他的下方,他馬上用盾—— —(學生:抵擋),刺向左方—— —(學生:馬上用盾抵擋),刺向右方—— —(學生:馬上用盾抵擋),這就是—— —(學生:左抵右擋)。儘管發明家左抵右擋,還是—— —(學生:難以招架)。

③讓我們來演演那緊張危急的時刻吧! 請拿出你的雙手當作盾,老師的矛要進攻了,準備好了嗎?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學生做動作,説體會) 師:儘管我們左抵右擋,但抵擋得住嗎?這真是—— — (學生:難以招架),抵擋不住,抵擋不及,這就是—— —(學生:難以招架)! 誰來讀出發明家的急?

2、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在想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自由讀讀2-4自然段,並畫出相關句子!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站在鐵屋子裏,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衞,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③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 “矛”—— —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A、讓我們先來研究研究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讀這個想法,邊讀邊想想:你認為發明家的這個想法好不好,為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盾 自衞)

B、這樣就完美了嗎?有沒有不足的地方?(學生交流第二個想法) 是呀,自衞,是為了—— —(學生:更好地進攻呀)

C、這可怎麼辦呢?發明家又想到了什麼?(學生交流第三個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矛 進攻) 發明家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樣的集合使坦克在戰場上—— —(生:大顯神威。補板書:進攻+自衞→大顯神威)

D、總結,引讀發明家的思考過程。

3、再次回顧重點句。

①課件出示坦克圖:讓我們來看看坦克圖,哪裏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學生:進攻)哪裏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學生:自衞)讓我們再次體會這句話吧! (學生齊讀:坦克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發明家把盾的自衞、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樣的`集合使坦克在戰場上—— —(學生:大顯神威。補充板書:矛+盾→坦克)

②學到這兒,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發明家呀?

③是呀,這真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發明家呀! 他這種勤于思考的品質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學習!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師: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學生齊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你能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嗎?(交流後再次齊讀)

2、同學們,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享受着集合帶給我們的便利。比如説這枝鉛筆,它就集合了橡皮的優點—— —可以擦,筆的優點—— —可以書寫。請與同桌討論討論: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集合的產物?(交流點評) 同學們,我們的身邊充滿了集合,我們的未來也充滿了集合! 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誰”除了指物體外,還可以指什麼?(人)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請再與同桌討論討論:如果有可能的話,你希望將哪些同學的優點集於一身?

《矛與盾》教學設計13

教材説明:

《矛與盾》是一篇文言文,它通過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説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能講述寓言故事。

3、懂得説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學會學習文言文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大家曾經學過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託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古代思想家韓非子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寓言《矛與盾》,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去看看吧!

2.簡介韓非子

3.老師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什麼叫矛,什麼叫盾?確切地説,矛用來(刺),盾用來(擋)。什麼叫矛盾?(手捂住“與”)(説話前後不一致即矛盾)。

我們今天要學的古代寓言就和這兩樣兵器有關。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訣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於讀。

2.第一次讀:

要求:

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

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指名讀,師生正音。

4.師範讀。(生評)你認為老師是怎麼讀懂的?

5.板書方法:理解意思、多讀。請大家也試一試。

三、再讀理解,明白寓意

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咱們先靜下心來,再讀課文。

1.出示閲讀提示,學生默讀理解

2.全班交流。

⑴“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誇耀他的盾説:“我的盾很堅固,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誇耀的呢?“譽”是誇耀的意思。誰來噹噹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誇誇這面堅固無比的盾。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練習一下。(學生自主練習朗讀)

男女生分讀。

(小結過渡):我們藉助註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誇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麼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着往下讀。

⑵“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又誇耀他的矛説:“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

想象一下他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着讀讀這句話。

他先譽盾接着又譽矛,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仔細體會一下,楚人誇矛和誇盾時説的話有什麼不同。

分組讀1、2句。

⑶“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那聽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導個性朗讀

⑷小結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其人弗能應也。”

師: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麼反應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⑸師:大家再看看圖,瞧他瞠目結舌、無言以對的可笑樣子。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麼答不上話來呢?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小組討論發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説。

⑹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説説。

⑺師:咱們不僅把這則寓言不僅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藴含的道理。你們真棒!學古文就是需要反覆的品味,

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讀吧。分角色讀。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師: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你可以和你的夥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

2.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展示學生的表演)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藉助註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後説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2.課後作業。

向親朋好友複述故事,聆聽他們的體會。

《矛與盾》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衞、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2、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兵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麼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3、質疑:讀了課題之後,你還想問什麼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矛和盾為什麼要結合呢?又是怎麼結合的呢?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

3、出示生詞,學生認讀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衞、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

4、指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錯誤。

5、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實際運用。)

6、理清脈絡

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理清層次

第一段(1—4)講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

第二段(5)講坦克在實際運用中大顯神威。

第三段(6)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

三、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1、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對於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4、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⑴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四、指導寫字

1、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2、重點指導

⑴引導學生觀察。

⑵難字示範

3、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五、實踐活動

1、蒐集發明家的故事。

2、蒐集能説明課文最後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一、複習問題,揭示目標

師: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⑴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⑵“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麼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1、學生自己先帶着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閲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註。

2、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並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3、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⑴可以把第一個問題分解為以下三個問題:

①矛和盾為什麼要結合呢?

發明家和對手比賽,難以招架,於是突發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結合起來。

②又是怎麼結合的呢?

把盾做成鐵屋子,在鐵屋子上開一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炮),再給鐵屋子裝上輪子,安上履帶,讓它會動。

③結果怎樣?

發明家發明了坦克;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⑵最後一段的含義:要善於發現事物的優點,根據需要,把優點很好地集中在一起,為我所用。(“善於”,就是很會觀察、很會思考的意思。)

4、感情朗讀全文,讀後讓學生繼續質疑、釋疑。

三、聯繫實際,加深理解

1、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2、齊讀這段話。

3、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説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比如實際應用方面:雙層公共汽車、火車,帶橡皮頭的鉛筆;學習和做人方面:採納別人的優點等等。以引導學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一方面從生活實際中選取類似的事例;還可以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並提出改進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發明家的故事。

2、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可以相機談談感受。

五、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1、中心: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集合矛和盾的長處發明了坦克,以及坦克的實際運用,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2、歸納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説明道理是寫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講道理,這樣才能有説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借發明這件事來説明一個道理。至於坦克發明是不是真的像課文中描寫的,可以不去追究。)

附:參考資料

1、坦克:英文TANK的譯音,舊譯為“戰車”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鬆姆河戰役。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坦克主要用於地面作戰,用以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用於摧毀野戰工事,消滅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氣對它的行動有一定限制。

2、矛:古代一種兵器。長形,尖頭,安上木質的長柄,作戰時用於直刺。矛在商周時用青銅製成,漢代多用鐵製成的矛。

3、盾:盾牌,古代作戰時擋禦刀箭等的武器。

4、詞語

集合—使集合;匯聚。

左抵右擋—“抵擋”,就是抵抗的意思。

難以招架—文中意思是,對方來勢猛,很難抵擋。

危急—危險而緊急。

固然安全—“固然”,有本來、原本的意思。

自衞—保衞自己。

履帶—圍繞在拖拉機、坦克等車輪上的鋼質鏈帶。裝上履帶可以減少對地面的壓強,並能增加牽引能力。也叫鏈軌。

神威—神奇的威力。

5、多音字

得:de跑得快、長得高;dé得到、取得;děi得你去、得兩年完成。

鑽:zuān鑽洞、鑽研、鑽探機;zuàn鑽石、鑽戒、金剛鑽。

《矛與盾》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並會寫“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詞語。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是勝利者”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看圖導入,揭示內容

1、請同學們仔細看圖,圖中的兩個人在幹什麼?他們的手中拿了兩樣古代的武器,你們知道這長長的叫什麼嗎?(矛)那圓圓的叫什麼?(盾)矛是用來幹什麼的?盾又用來幹什麼?(相機板書:進攻,自衞)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這個人只拿了矛而沒有盾,會怎麼樣呢?如果這個人只拿了盾而沒有矛,又會怎麼樣呢?現在就有一種武器,它既能像矛一樣進攻也能像盾一樣防守,那就是坦克。(出示玩具坦克)(板書:坦克)

2、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是來了解坦克的發明過程,請大家把書翻到第25課〈〈矛和盾的集合〉〉(補充完整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困難的地方多讀幾遍。

2、在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詞語比較難讀需要提醒其它同學嗎?(自由説)

3、老師也有一些詞語要提醒大家讀好。(出示詞語卡片,帶讀)

4、請大家把這些詞語帶入課文,齊讀課文。讀完了,有什麼收穫?

三、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一)學習課文2——3自然段

1、我們知道矛可以進攻,盾可以防守。發明家為什麼還要去發明坦克呢?書上是如何介紹的?着重指導“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

2、同桌之間用動作演示。一手拿書當盾,一手拿筆當矛。

3、就在這緊張危急的時刻,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想到了什麼?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那對方的矛就再也戳不到我啦!”(先對盾的不滿,後來想到盾可以改變而喜悦)

5、假如是你,你還會想到其它的好辦法嗎?

6、發明家的主意確實很不錯,盾經過改進成了一個“鐵屋子”,發明家鑽到了解鐵屋子裏和朋友比賽,對方的矛戳不破鐵屋子,自然也刺不到他。可是,讓我們冷靜地想一想,比賽場上,對方見他縮在裏面是不是就不打了呢?肯定還會用別的辦法來對付他!想想你會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他?

7、是啊!這樣下去發明家一點兒獲勝的機會也沒有!

8、出示句子“自衞,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理解句意

(二)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

1、這時發明家又有了什麼新的想法?請大家默讀課文第4自然段。理解“矛”就是從洞裏伸出的“槍炮”,可以進才攻。

2、利用玩具坦克,大致講解坦克的基本部件。

3、小結:經過發明家一次又一次的改進,坦克終於誕生了。

(三)過渡:這輛坦克的威力可真大呀!

1、齊讀第5自然段,看看這輛坦克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理解“大顯神威”、“龐然大物”等詞語。

3、讀到這裏我們已經知道了坦克是發明家根據矛和盾造出來的。可它卻比矛和盾的威力大多了,為什麼呢?(板書:合二為一)

4、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如:帶橡皮頭的鉛筆的發明過程。

(四)學習第6自然段

過渡:由此可見(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出示句子。用自己的話來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1、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東西都有它的優點,也有一些東西有它的不足之處,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動動腦,想想你想發明什麼?

2、想發明的寫成一篇短文。

五、總結全課,鼓勵學生

在這節課上,有許多同學的表現非常好,被評為“朗讀明星”、“智慧明星”、“積極發言明星”希望同學們能把這些“明星”們的優點集合到自己的身上來,老師相信你們以後的表現會更加出色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p4w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