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深入閲讀人物傳記。瞭解項羽生平事蹟,更要學會從字裏行間去分析人物;

2、對項羽進行辨證的認識、評價;

3、對傳記文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4、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總體把握《項羽本紀》的內容,瞭解《項羽本紀》在《史記》中的重要地位。

2、通過品讀第1—2節瞭解項羽家世與早年情況,從而自主歸納項羽早期性格特點。

3、通過疏通課文,掌握重要文言詞語,歸納各種文言現象。

4、品讀第3節,疏通文意,瞭解鉅鹿之戰,並掌握各種文言現象。通過把握“鉅鹿之戰”,分析並瞭解項羽的將帥神威。

教學重點:掌握重要文言詞語,歸納各種文言現象。

一、導入新課:

提問:課前讓大家查閲有關項羽的故事或詩文,下面請幾位同學來交流一下。

明確:(1)鴻門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毛澤東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等。

二、內容介紹:

秦二世的殘暴腐朽,給人民造成了無窮無盡的災難。大澤鄉陳勝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國。項羽,就是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湧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績;但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加之燒殺破壞,終於喪失民心,軍敗身亡。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説,本文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説,本文是我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敍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這一叱吒風雲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曉,歷代傳誦。

《項羽本紀》全面記載了項羽生平事業的興盛衰亡歷程,其中着重描繪的是這個英雄人物在短暫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個關鍵階段:1、吳中起兵,是項羽一生事業的起點;2、鉅鹿之戰是他輝煌功業的頂點;3、鴻門宴,是他生平、事業中由盛而衰的轉折點;4、垓下戰敗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終點。清人鄭板橋曾説:“《史記》一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歌可泣在此數端耳。”

本文節選了項羽家世與早年情況、鉅鹿之戰、垓下之戰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項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氣過人”和“不肯竟學”兩個側面,並以個性化的語言,初步展現共心胸器度;“鉅鹿之戰”部分以極為精彩而有氣勢的情節與文字,生動展示出項羽勇猛善戰,所向披靡的將帥神威;“垓下之戰”則通過帳中別姬、東城快戰、烏江拒渡、“為德”自刎等情節,描繪出項羽性格的多個側面:或英雄氣短,慷慨悲歌;或憤懣不平,決死快戰;或叱吒陣前,神威不減;或兵敗自刎,坦蕩磊落??,從而以極盡輾轉騰挪之能事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傳達出項羽這一悲劇英雄的形象與神采,表現出司馬遷極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劃藝術。

三、品讀第1—2節:項羽家世與早年情況品讀,歸納項羽早期性格特點。

1、疏通課文,掌握重要文言詞語,歸納文言現象

第一節: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節:②去:放棄,丟下。③竟學:學到底。“竟”,終於,完畢。④逮:及,指有罪相連及。⑤請:求,要。書:信。抵:到達,這裏是送達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結。⑦皆出項樑下:意思是都不如項梁。⑧繇:同“徭”。⑨陰:暗中。部勒:部署,組織。賓客:“指客居吳中依附項梁的人。子弟:指吳中的年輕人。⑩妄言:胡亂説。(11)族:滅族,滿門抄斬。(12)扛:兩手對舉。(13)雖:即使。憚: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礎上提問:第1、2節寫什麼內容?

明確:一介紹項羽家世:世代為楚將,祖父為秦戮;

二介紹項羽少時由項入吳後的學習情況(求學項梁),突出“才氣過人”和“不肯竟學”;觀秦王巡遊時的“言志”之語“彼可取而代也”(觀帝出遊)。

3、思考以下問題:

①文章開頭對項羽家世的介紹有何寓意?

明確:出身武將世家,與楚淵源深厚。

②項羽早年的學習態度以及面對秦王的“言志”所顯示出的性格特點,和他以後的成功與失敗,有什麼潛在聯繫?

明確:少時即胸懷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幾次學習“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學”,使之缺乏謀略。

③試比較:三人話語在內容、語氣、思想上的異同。

項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懷大志。( “悍而戾” )

劉邦“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豪情壯志,大丈夫氣概。(“津津不勝其羨”)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平等的觀念,激勵人心。

③説明:按紀傳體史書慣例,人物傳記開始要介紹傳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況。古人認為“不凡之人,必異其生”,即凡是後來做出非常事業的人,必定會在其人生之初顯示某種徵兆。本段對項羽的有關描寫,似也有此寓意。

因項羽一生的成敗都與項梁的影響有關,所以文中對項羽這二層內容的介紹,都籠罩在項梁的形象之中。但項羽的形象已初見端倪。

4、選文隨後省略的“吳中起兵”一段,敍述的是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響應陳涉、起兵反秦的情況。

同學們課後可在網上或圖書館找到這段內容自行閲讀,想一想省略的這一段在主體描寫項梁的同時,側面交代了項羽的哪些事蹟?從中顯示出項羽怎樣的氣質性格,這對以下集中描寫項羽的事蹟及塑造其形象,有什麼作用?此外,同學們還可就下列問題,展開討論,並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及思考結果寫出表達觀點,抒發感想的議論文章;

①項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對項羽早期的培養教育,對項羽日後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業成敗,產生了哪些影響?

②項羽早年情況對其一生起制約作用的事例,對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為未來發展而明確學習態度、培養氣質性格、選擇事業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啟發?

四、簡介“吳中起兵”等省略的有關情節

項羽隨項梁在吳中響應陳勝、起兵反秦後,接受如召平以陳勝名義的命令,從江東吳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編或兼併了好幾支軍隊,氣勢大振。陳勝死後,劉邦也來投奔。項梁採納范增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為楚懷王。其間項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後項梁又屢敗秦軍,

項羽與劉邦還率軍斬殺了秦宰相李斯的兒子李由。一連串的勝利使項梁驕傲起來,拒絕了宋義“將驕卒墮者必敗”的勸諫,終於導致以楚為首的聯軍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軍擊敗,項梁也戰死,從而使反秦義軍在陳勝死後,又一次遭受到重創。秦軍則趁機將反秦陣營的趙國君臣及軍隊包圍在鉅鹿城,與趙國及諸侯援軍形成決戰局面。

五、品讀第3節:鉅鹿之戰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詞語:

河:這裏指漳河。②少利:勝利不多。③釜:鍋。甑(zèng,憎):做飯用的一種瓦器。④冠諸侯:在諸侯軍當中居第一。⑤壁:壁壘,營壘。⑥縱兵:出動軍隊。“縱”,放。⑦惴(zhuì,贅)恐:恐懼。⑧轅門:即營門。古時軍營用兩輛兵車豎起車轅相對為門,所以叫轅門。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蓋行走。

2、説明:在這場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性決戰中,項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戰,一往無前的將帥神威,使他的一生功業發展到了頂峯。明代茅坤説,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鎮楚國,名聞諸侯”以下對鉅鹿之戰的正面描寫部分,雖文字不多,卻極有氣勢,尤為精彩,值得反覆誦讀。

3、在鉅鹿之戰中,作者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戰爭?表現了項羽什麼的形象?大量採用短句有什麼效果?

明確:明人唐順之認為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這場決定雙方勝負存亡的關鍵性決戰中,項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戰,一往無前的將帥神威,他的一生功業發展到了頂峯。故而側重展現其將帥神威形象。破釜沉舟、勢如破竹,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三個“無不”、兩個“莫敢”從側面極力渲染烘托項羽的將帥神威。

4、隨堂思考:

(1)我國古代散文中的戰爭描寫,與小説中側重於兵戎相見的正面描寫不同,多側重於雙方戰略的形成、人心向背、雙方的內政、外交等戰爭諸因素的交代。對戰爭的交鋒場面及結局,一般不多着筆墨。思考這種寫法和傳奇、武俠小説中側重交戰場面描寫的手法相比,有什麼好處和不足?

(2)回顧必修三《鴻門宴》

鉅鹿之戰基本消滅了秦軍主力,並使秦王朝內部出現分裂,導致秦軍首領章邯投降。項羽在納降秦將,並在新安坑殺秦朝20萬降軍後,繼續向秦地進軍,於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關,進駐鴻門。此時項羽年僅28歲,即成為各諸侯軍的統帥,事業上可謂如日中天。

鉅鹿之戰是項羽等人受楚懷王派遣,從北路擊秦時為救趙國而遭遇的大戰。同受派遣而從南路攻秦的劉邦,則由於項羽主戰的鉅鹿之戰吸引了秦軍主力,而得以長驅直入,率先入關,從而與因戰爭耽擱而後來入關的項羽,發生了反秦軍隊中的內部衝突。這一衝突導致了鴻門宴上刀光劍影的明爭暗鬥,並由此拉開了繼秦代滅亡之後楚漢數年相爭的序幕。而項羽性格中的長處短處都在鴻門宴上得到集中體現,他畢生的功業及生命歷程,也以此為標誌,出現了重大轉折。

鴻門宴一段已選入必修課本,本書對這一段內容予以簡單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品讀本文所選的《垓下之戰》時,對項羽生平和垓下之戰的背景,有個全面、系統的瞭解、把握,並由此思考或討論:鴻門宴的結局對項羽的人生歷史和楚漢相爭的最終結局,產生了怎樣的重大影響。

六、課後作業:

鞏固前知,預習4—8小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品讀第4-8節,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內容。

2.體會項羽在“烏江自刎”時的悲壯。

教學重點:

1.掌握各種文言現象。

2.能用辨證的眼光來看項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讀第4-8節:

鴻門之宴拉開了項、劉楚漢相爭的序幕,項、劉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政權爭奪戰。項羽在鴻門宴後進入咸陽,燒殺搶掠後又東歸,分封天下諸侯王,並自立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擊殺楚懷王。劉邦被項羽分封到蜀地為漢王,僅三個月就率先引發了楚漢戰爭,並於公元前205年春率50萬軍隊東伐項羽。雖屢遭敗困,但均得逃脱,並用反間計除去項羽身邊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劉、項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議和罷兵後,劉邦又違約擊楚。幾經反覆,項羽不斷被削弱,終於在公元前202年,被劉邦主力和諸侯聯軍合力包圍於垓下。項羽在悲歌別姬後,率僅28騎殘部,與數千漢軍展開了生平最後一次“快戰”,終於自刎於烏江邊。

1、品讀第4節:悲歌別姬

(1)掌握重要文言詞語並翻譯句子。

原文:項王軍壁(於)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解詞:壁:營壘,名詞活用為動詞,紮營、駐紮兵:軍隊及:以及之:代詞,指代項王軍

翻譯:項王軍隊在垓下駐紮。軍隊很少,糧食也完了,漢軍以及諸侯的兵馬把他們包圍了好幾層。

原文: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解詞:夜:在夜晚,名作狀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狀驚:驚異

這句話,所顯示出來的一個成語:四面楚歌。

翻譯:在夜晚聽到漢軍營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項王於是非常驚異地説道:“難道漢軍已經全部佔有了楚國嗎?(不然)這漢營中楚人怎麼這麼多呀!

原文:項王則夜起,飲(於)帳中。

解詞:則:於是夜:在夜間,名作狀

翻譯:項王於是夜中起牀,在營帳中飲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項王)常騎之。

譯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寵幸而跟隨在項羽身邊;有匹駿馬,名叫騅,(項王)經常騎着它(行軍作戰)。

原文: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

解詞:於是:在這時忼慨:同“慷慨”,情緒激昂(忼,慷的古字)

譯文:就在此時,項王情緒激昂悲憤地唱起歌來,自己作詩唱道,

原文:“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解詞:兮:語氣詞,多用於詩賦中,啊,呀蓋:超過時:時運逝:奔馳

譯文:“力氣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氣超過全世,時運不利啊,烏騅馬也不奔馳。原文: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詞:奈何:怎麼辦若:第二人稱代詞,你奈??何:固定句式,對??怎麼辦譯文:烏騅馬不奔馳啊,我可對你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對你怎麼辦呀!”

原文:(項王)歌數闋,美人和之。

譯文:唱了好幾遍,美女虞姬也應和着唱了一首詩。

原文: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解詞:泣:眼淚;哭莫:沒有誰

譯文:項王流下了幾行眼淚,左右的將士都哭起來,沒有人能仰視。

(2)賞析項羽的《垓下歌》,可與劉邦《大風歌》比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確:《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數行下”體現項羽的多情。無奈的悲憤,表現英雄末路的'悲哀。項羽霸王別姬的悲歌形象與他叱吒風雲的形象,融合於項羽一身,人物形象豐滿。在垓下被圍悲歌別姬,主要是渲染一種悲劇氛圍,表現出作者對項羽的憐惜之情。

《大風歌》是劉邦在徹底擊敗項羽,做了幾年皇帝后回家鄉沛縣時,在歡樂的宴會上哼唱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豪情滿懷的歌。

《垓下歌》和《大風歌》説不上有多少藝術性,但十分確切地表明瞭“詩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別姬”中項羽為什麼哭了?如果刪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效果如何?

明確:項羽意識到無可挽回的失敗命運已經降臨到頭上了。“泣數行下”,一個英雄的哭,一臉英雄的淚。熱淚滾滾,迸湧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瀉。

周圍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與項羽的目光相遇,怕傷他自尊。

本文雖是歷史傳記,其中卻多有這樣的細節描寫,如“夜聞楚歌”、“項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等,並且在這些細節多有對歷史事實合理的藝術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劇英雄形象。

3、説明:

近人郭嵩燾評論“垓下之戰”的描述是“項王自敍七十餘戰,史公獨記鉅鹿、垓下兩戰為詳。鉅鹿之戰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則)顯出項羽兵法及其斬將搴旗之功。”其實,在司馬遷筆下,無論是悲歌別姬還是快戰東城,無論烏江拒渡還是“為德”自刎的描寫,都能“於勢窮力盡處自顯神通”。閲讀時可仔細體味。

司馬遷在《垓下之戰》中對項羽形象的刻畫,不僅極為生動極具神采,極有氣勢,而且筆法曲折多變,極具戲劇性和藝術韻味。品讀本段時,注意細讀項王別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現的項羽叱吒風雲的性情中的另一個側面。

二、品讀第九小節

1.隨堂討論:自主探究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分小組討論)

2.教師説明:投影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思考:以下三位詩人對項羽兵敗自殺各持什麼態度?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詠項羽(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明確: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捲土重來.從“包羞忍;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清照: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李清照持讚揚態度,歌頌了項羽的英雄氣概;杜牧持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明確:從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詠項羽(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明確:杜牧:男兒應當能屈能伸捲土重來.從“包羞忍恥”“捲土重來”分析入手. (兵家用兵)

王安石: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根據“壯士衰”“勢難回”“肯與君王捲土來”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項羽氣勢豪壯,令人敬仰。這首詩從開始至結束都洋溢着對英雄的讚美和敬仰。(氣節)

李清照持讚揚態度,歌頌了項羽的英雄氣概;杜牧持肯定態度,又對項羽未能重整旗鼓、捲土重來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態度,認為項羽自殺是歷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詩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他反駁了杜牧詩中“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觀點。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明確:從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認為項羽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上犯了沽名釣譽的錯誤,最終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

三、課後作業:

思考:項羽悲歌別姬的描寫,後來曾被改編為多種形式的作品。如元雜劇《楚霸王別虞姬》、元散曲《項王自刎》、京劇《霸王別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條件可讓學生視、聽或閲讀相關作品,並指導其分析其與《史記》原文的聯繫與差異。

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探索活動中,逐步理解一個整體,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在學習過程中,造就學生的思維實力和應用意識。

3、體味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繫,進一步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念。教學重點:

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

教學打算:

教具打算:自制教學課件

學具打算:小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讀一讀以下分數

2、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分數是怎麼產生的呢??

二、分數的產生

1、板書課題

師:課前我們一起聊到了分數,今日這節課我們接着來相識分數。

師:你知道古人是怎樣表示分數的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三、理解分數的意義

1.理解一個整體

〔1〕、你能舉例生活中的四分之一嗎?

師:那就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好好想想

〔2〕、彙報溝通

老師發展標準: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條圓的1/4。突出整體:

師:誰能用分數表示被塗上顏色的.小喵咪?

生:把8個小喵咪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

師:説得不錯。只要把這4個蘋果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3〕小結:

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這樣的一份,得到了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

2、理解單位“1”。

〔1〕深化理解一個整體

學生自主創作:

師:此時此刻,教師為同學們打算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選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們的1/4。起先吧。

溝通匯報:

師:你用幾根小棒表示1/4?你把幾根小棒看做一個整體?你能説説這個1/4的含義嗎?〔多説幾個〕

師: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兩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説把什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發展表示呢?——一個整體學生説4根小棒、 8根小棒,師:4根小棒、 8根小棒都可以看做一個整體

〔2〕提醒單位“1”。

師:説的真好。在數學中,通常把一個整體叫做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可以用1/4來表示。 〔板書單位1〕

〔2〕、彙報溝通

師:誰願意和大家溝通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數?

生:把4個蘋果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2份就是2/4。

〔3〕比擬:

師:在剛剛同學們動手塗一塗,寫一寫的時候,教師發覺,有些同學找到了,這幾個分數。

4.提醒分數的意義。

〔1〕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我們通過動手分一分,塗一塗等方法已經相識了許多的分數。

黑板上的三個分數,你能説説它的含義嗎?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假設幹份,這樣的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就是單位1的幾份之幾。

師:已經會用單位1來説了,真好。誰也願意來試一試呢?

小結:像同學們所理解的,把單位“1”平均分成假設幹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板書〕這就是我們今日所學的分數的意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理解分數單位

師:分數和整數一樣,也有計數單位。像這樣表示其中一份的數我們叫做分數單位。

生:分數單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數

師:也就是説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幾,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

四、練習穩固。

1、説出以下題中的單位‘1’。

2、學生彙報溝通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一的習題

教學設計3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是學生初次學習質量單位。由於質量單位比較抽象,僅靠觀察使不夠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尤其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並聯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們而言,要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還是有一些挑戰性的。

三、我的思考

學生對常用的質量單位瞭解能有多少?

四、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養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生活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千克、克這兩個單位。

六、教學資源

天平秤、兩個球、綠豆、鉛筆、雞蛋、蘋果、鹽、2分硬幣鹽(每組2袋)、2分硬幣(每組1枚)

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在已經直觀認識了三角形,且對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認識。所以教學例1時選擇從生活中的場景入手,通過讓學生畫三角形、説三角形特點,逐步總結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徵。教學例2,也是從現實情境出發,通過測量人字樑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並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從實例到抽象概念,使學生獲得正確而清晰的表象。

【學情分析】

學生在低年級時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的認識和初步的感知,這種感知往往來自於生活,所以教學時例題的選擇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抽象。畫高對學生來説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和已有知識進行練習,在比較中區分,從而正確的對知識體系進行重組和建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具體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與底的含義,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內)。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三角形基本特徵的過程,積累一些觀察和操作、比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動經驗,體驗數學抽象的一般過程,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學難點】

會畫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課時安排】

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直角三角尺,學生每人一張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出示大橋夜景,提問:同學們,你能從這幅圖中看到什麼?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三角形?多媒體展示存在於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題:生活中我們在許多地方見到過三角形,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徵呢?今天跟隨老師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概念、特徵

1、畫三角形提出要求:剛才我們看了那麼多的三角形,你能畫出來一個嗎?生嘗試畫三角形,教師巡視,收集學生存在的錯誤案例。

2、展示交流,抽象概念師提問:你畫的三角形有什麼特點?小組交流。

指名展示,並介紹所畫三角形特點。

(1)三角形由三條邊組成。師追問這三條邊是什麼線?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線段

(2)出示反例,,這三條線段能組成三角形嗎?這三條線段應該是什麼關係?板書:圍成

(3)三條線段圍在一起就是三角形了嗎?出示反例。這三條線段應該怎樣圍在一起呢?板書:首尾相接抽象概念:根據我們剛才的交流不難發現,這些是三角形共同的特點。所以,我們把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完整。

師:同位之間看着手中的圖形互相説一説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自學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師: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嗎?自學書本75頁。

組織交流:這是三角形的什麼(邊)?有幾條邊?頂點(有幾個頂點)?角,有幾個角?

4、試一試提問:如果給你頂點讓你畫出一個三角形,你能畫出來嘛?出示題目,自行閲讀理解題目意思。學生繪製。

交流展示,誰願意展示一下自己所畫的三角形?提問:任選3個作為頂點,都能畫一個三角形嗎?你有什麼發現?為什麼下面3個點不能畫出一個三角形。交流(找2名學生説)小結: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只能畫出一條直線。所以三角形的頂點能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

(二)認識高和底

1、教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師:三角形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用處,出示屋頂圖。從這幾幅圖中你又能看到什麼?知道這是什麼嗎?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則師簡單介紹人字樑。

師:同學們手中也有一張人字樑圖,你能量出圖中人字樑的高度嗎?學生嘗試。

展示交流,指名演示度量過程並提問

(1)你量的是從哪裏到哪裏的距離?引導學生説出從人字樑的頂點到它對邊的距離

(2)我們所量的`這條線段和人字樑的底邊在位置上有什麼關係?(互相垂直)

(3)你能想辦法驗證一下嗎?指名演示驗證過程。

(4)師小結:通過剛才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人字樑的高度,其實就是從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出示頂點)到對邊所做的垂直線段的長度(邊指邊説)。

抽象概念:如果我們把這個人字樑所在的三角形畫出來,那麼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直線段,這條垂直線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書,畫出高,和直角標誌),而這條對邊就叫做三角形的底(標出底)。

回憶剛才過程,説一説什麼是三角形的高,什麼是三角形的底?

2、教學畫高

(1)提問: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底,怎樣畫出底邊上的高呢?

(2)學生嘗試畫底邊上的高。

(3)指名演示畫高,總結畫高的方法和注意點。

(4)對比畫三角形底邊上高的方法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垂直線的方法。尋找相同和不同點。

三、練習鞏固同學們這節課收穫可不少,不僅知道了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還知道了三角形的特徵,認識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也知道如何畫底邊上的高。接下來就是要檢驗你們的時刻了。做好準備了嗎?

1、練一練第1題。

(1)學生同位之間互相説一説。

(2)指名説一説哪些是,哪些不是,為什麼?

2、練一練第2題。

(1)説一説題目有哪些要求。注意取整釐米。

(2)學生獨立完成。

(3)反饋交流。注意讓學生表達清楚:第一個圖形底邊上的高為2cm。

底3、下圖中底邊上的高畫的對嗎?底底底④③②①

(1)投影出示,先觀察,思考如何改正?

(2)指名用直角三角尺把正確的畫圖方法擺出來。

(3)説説在畫高時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4、練習十二第1題。

(1)獨立完成,指名展示自己的作業,並説説畫高的方法。

(2)改變第一個三角形的底,提問:這時該如何畫高。指名演示。再改變底邊,又該如何畫?觀察圖1,你有什麼發現?三角形有幾條高?

(3)討論直角三角形的的高。提問:這是一個什麼三角形?你能指出它的兩條直角邊嗎?如果以一條直角邊為底(老師用手指),怎樣畫三角形的高?指名擺三角尺。你有什麼發現?如果以另一條直角邊為底呢?你又有什麼發現?

(4)小結: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條直角邊為底,另一條直角邊就是三角形的高。

(5)提問:你能畫出這個直角三角形的第三條高嗎?以哪條邊為底?

5、練習十二第2題。

(1)學生按要求畫出三角形。

(2)同桌互相檢查所畫的三角形是否滿足要求,交流是怎樣畫的。

(3)展示學生作業,並提問:問什麼條件相同,所畫的三角形卻不同呢?你有什麼發現?

(4)如果用同一條底邊,你能畫出多少個等高的三角形?

四、全課總結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板書設計】認識三角形由三條線段首位相接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高底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過程中通過畫三角形,説三角形特徵,並用正反例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角形概念,從而突出本課教學重點。而對於本課的教學難點,則通過讓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對比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從而對知識體系進行重新建構,突破難點。而練習過程中,除了關注基本的知識技能的掌握,還通過一些題目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走進作品,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2、瞭解戲劇的基礎理論,學習欣賞戲劇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戲劇的審美情趣,增強生命意識,提高語文素質。

教學重點: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改變語文教學的傳統習慣僅僅用階級關係看待人物的觀念,學習用人文的觀點,多角度理解作品,從文本本身出發進行閲讀,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大家好。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有一期節目是:曹禺名劇的誤解、曲解與理解。主講人是遼寧師大文學院王衞平教授。那一期節目給與我一名語文老師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經典作品一樣,《雷雨》擁有許多的導演、演員、讀者、觀眾、批評家,人們喜愛《雷雨》,但又誤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讓我們用生命視覺來理解《雷雨》。

我們的學習任務是: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問:那麼什麼叫戲劇衝突?

戲劇衝突,指劇本中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人物內心的各種動機之間的牴觸、磨擦和撞擊。人物與人物的衝突是構成戲劇衝突最基本的內容。人物與環境的衝突,人物內心的衝突都是人物與人物的衝突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展開。人物之間的戲劇衝突,在本質上是性格衝突,是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遭遇由於相互的差距而產生的牴觸、摩擦和撞擊。

三、合作探討《雷雨》的戲劇衝突和人物形象。

1、我們研究探討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戲劇衝突。

咱們分組探討。每個人研究你感興趣的一道題(注意在課文中尋找依據)。

(1)探討:周樸園沒有認出魯侍萍,周樸園對埋藏在記憶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麼?為什麼他要拋棄侍萍?他深情的懷念侍萍,他愛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個很美好的人,他的愛是一種很原始、很單純的、不理智的愛。這種愛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拋棄侍萍正是由於這份原始的美好的愛情與他所生活的環境是對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協。所以三十年前周樸園與侍萍的衝突在於愛情與環境的衝突。

(2)探討:周樸園認出魯侍萍之後,他對魯侍萍的情感是什麼?為什麼他不想提舊事?他深愛着記憶中的侍萍,但飽經滄桑的魯侍萍出現在現實中,他所處的環境不能夠再提舊事,不提愛情。他變得很冷靜,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舊事。他是一個很現實的人。這依舊是愛情與環境的衝突。

(3)探討:魯侍萍為什麼向周樸園説出真相?魯侍萍對周樸園的情感是什麼?

魯侍萍經歷了三十年的人生滄桑,但她依舊愛着周樸園,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説出了真相。我總是覺得這份美好的愛情也是她堅韌地活着的理由。但是這份愛情卻是無法實現的,所以她的內心還有對周樸園的恨。

我們來看看曹禺是怎麼談《雷雨》。

《雷雨》對我是個誘惑。與《雷雨》俱來的情緒,藴成我對宇宙間許多神祕的事物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説是我的“蠻性的遺留”。我如原始的祖先們,對那些不可理解的現象,睜大了驚奇的眼。我不能斷定《雷雨》的推動是由於神鬼,起於命運或源於哪種顯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徵的,對我是一種神祕的吸引,一種抓牢我心靈的魔。《雷雨》所顯示的,並不是因果,並不是報應,而是我所覺得的天地間的“殘忍”。(這種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鳳與周萍的遭遇和他們的死亡來解釋,因為他們自己並無過咎。)如若讀者肯細心體會這番心意,這篇戲雖然有時為幾段較緊張的場面或一兩個性格吸引了注意,但連綿不斷地、若有若無地閃示這一點隱祕,——這種種宇宙裏鬥爭的“殘忍”和“冷酷”。在這鬥爭的背後或有一個主宰來管轄。這主宰,希臘的戲劇家們稱它為“命運”,而我始終不能給它以適當的命名,也沒有能力來形容它的真實相。因為它太大,太複雜。我的情感強要我表現的,只是對字宙這一方面的憧憬。

寫《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類是怎麼樣可憐的動物,帶着躊躇滿志的心情,彷彿自己來主宰自己的命運,而時常不能夠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種不可知的力量——機遇或者環境的捉弄。

2、開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自然環境:鬱熱。暗示着人物的.心理、個性、生命狀態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學錢理羣教授這樣説:文章多次出現蟬鳴,蛙噪,雷響,無不在渲染鬱熱的苦夏氛圍,同時暗示着一種情緒,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幾乎每一個人都陷入一種情感的鬱熱中——慾望與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熱(慾望與追求)都被人的殘酷命運壓抑着。

曹禺説:與這樣原始或者野蠻情緒俱來的還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鬱熱的氛圍,夏天是個煩躁多事的季節,苦熱會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熱高高升起,人們會時常身不由己的迴歸原始野蠻的路,不是愛便是恨,不是恨便是愛,一切走向極端,要如雷雨一樣轟轟烈烈,中間不容許有一條折衷的路

3、下面讓我們激情表演朗讀一下文章的兩個片斷:

(1)我問過許多那個時候到過無錫的人——她叫侍萍。

(2)你來幹什麼——天哪,我覺得我像在做夢。

4、屏幕顯示:曹禺自講述寫作《雷雨》的過程:我覺得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個人光怪陸離的境遇中,我看見過聽到過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態,無法無天的魔鬼使我憤怒,滿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無比慘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巔,仔細地望穿這些叫做人的東西是美是醜,究竟有怎麼樣複雜的個性和靈魂。

從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複雜豐富的。列夫.托爾斯泰説:藝術作品要寫得美,就要明確地把人的多樣變化寫出來。同一個人,有時是惡棍,在時是天使,有時聰明,有時是愚蠢。

分組討論:(1)周樸園是怎麼一個人呢?不幸者

(2)魯侍萍是怎麼樣一個人?不幸者

5、學生討論:你對作品中的人物產生了什麼感情?

《雷雨.序》説: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意地祈望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睛不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

屏幕:尹紅(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曹禺研究專家)這樣説:《雷雨》中充滿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無可柰何的悲哀,同時又充滿了一種對熱情與激情的憧憬。當我閲讀《雷雨》的時候,往往被互相對抗互相搏鬥的力量所打動,一種是人的熱情與追求,一種是人與命運不可放棄的對抗。生命的熱情之力與命運的冷酷之網就構成了曹禺悲劇的核心,沉重渾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戲劇的生命質感在那個階級鬥爭的社會語境中慢慢被淹沒、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實的:“我以為我不應該用欺騙來炫耀自己的見地,我並沒有明顯地意識到我要匡正什麼、諷刺什麼、攻擊什麼。然而在起初,逗起興趣的只是一兩段情節,幾個人物,一種複雜而又原始的情緒。寫作《雷雨》是一種情感的迫切需要。”後來當曹禺在朦朧地追認自己的《雷雨》的主題是表現封建專制大家庭的罪惡的時候,他就開始自覺用社會的共同視覺來代替自己的生命視覺,逐漸他的劇作開始與當時的多數作家的創作趨同了,以致於他後來的作品都沒有達到《雷雨》。曹禺晚年也歎息:明白了,你卻也殘廢了,這也是悲劇,很不是滋味的悲劇。

四:小結:《雷雨》啟發我們重新思考生命,觸動了我們最敏感的感情。讓我們每個人用一名話總結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愛情是一朵美麗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個美麗的傷感的記憶。

五:自己欣作業賞閲讀四幕劇,寫一篇評論文章,分析能夠讓你感撼的一個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你的觀點會更趨於正確。

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蕭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藴涵的濃郁的情趣。內容貼近生活,文字也不艱深。學生基本上可以自讀,在自讀後由學生質疑提問,師生共同解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字詞,掌握詞的讀音、意義。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及賞析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藴,培養學生熱愛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把握文章結構。

2、體會語言方面的特點。

3、體驗作者在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創造性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視頻導入

二、掌握字詞

招徠(lá?)鉗形(q?án)鐵鉉(xuàn)囿於(yòu)隔閡(hé)餛飩(hún)(tún)佐料(zu?)餑餑(bō)小鈸(bó)雪花酪(lào)蘸(zhàn)馬趴(pā)兜裏(dōu)秫秸杆(shú)(jiē)滷煮(l?)山楂(zhā)荸薺(bí)(qí)蕎麥(qiáo)嘞(lei)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請同學們快速跳讀全文,圈點勾畫,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是吆喝?吆喝是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聲,是當時小商販用於招來顧客而做出的'各種音響,其實吆喝是那時媒體不發達的年代裏的一種口頭廣告,起宣傳作用。也是一種如管絃樂器的藝術,耐人尋味。

2、文中的吆喝一共介紹了多少個?都涉及了人們生活的哪些方面?2 18種。吃的、玩的、用的。

3、叫賣者吆喝時有哪些本領?得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會現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

4、作者是用什麼順序、什麼辦法把雜亂的吆喝聲整理的井然有序?

器樂時間順序早上(5-7)從早到晚(5-9)(引入)晚上(8-9)聲樂吆喝春天,到夏天(介紹)一年四季(10)秋天,到冬天(評價)吆喝的內容吆喝的聲調吆喝的音韻節奏方法指導:當我們要把一些豐富多彩的資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時,我們就要想辦法用特定的順序,可以按時間的順序、分類的辦法整理,最主要是寫文章時,要用過渡句、總起句。這樣我們的文章內容就會介紹的很清楚,內容也很集中,讓讀者一看就明白。

四、精讀美文,探究美點。

1、在調查中你最喜歡那一句吆喝?

用我以為最有趣,因為句式來回答。(提示從修辭、音調、押韻等角度評析)

2、欣賞課外吆喝聲。説説它們各自有什麼特點?

五、體味情感

1、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喜愛)

2、對這些漸漸失去的吆喝聲又懷有什麼樣的情感?從哪句話、哪個詞可以看出?(遺憾、惋惜)

3、文中最後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樣情感?(期望)

六、創作吆喝

1、選取自己熟悉或喜愛的商品創作一則吆喝廣告。(創作包括內容、喊腔、若能京腔最好,也可以用自己的方言。)

七、小結

八、課後作業

觀察在街頭做生意的人吆喝時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等,作一個片段描寫。200—300字。

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孫中山破陋習》一文以鮮活的文字敍述了孫中山親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纏足的痛苦和母親的疼愛而又無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他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故事中的孫中山、姐姐、媽媽人物個性鮮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

設計理念:

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文本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姐姐纏足前和纏足後的巨大變化。在課外資料的鏈接中激發學生對纏足的痛恨之情,對姐姐的同情之情,對孫中山的敬佩之情。

教學目標:

1. 默讀課文,講述故事。

2. 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教學準備:

課前從多種渠道瞭解纏足陋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4課——,同學們還記得這裏的“破”是什麼意思?“陋習”呢?孫中山破除的是什麼陋習?你從課文中哪兒知道的?

二、:學習第8小節

(1)指名讀第8小節,問:“首先”就是——?

(2)師: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要廢除的陋習有很多,為什麼他首先廢除的是纏足這一陋習呢?這跟他幼年時,親眼目睹姐姐纏足是分不開的。

三、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的變化

1.默讀課文,用“”畫出寫纏足前姐姐的句子;用“”畫出寫纏足時姐姐的句子;用“”畫出寫纏足後姐姐的句子。邊讀邊體會纏足給姐姐帶來的變化。

2.組織交流:

A.纏足前,姐姐是什麼樣兒?

(1)指名讀

(2)我們也來讀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想:纏足前的'姐姐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你從哪兒讀到的?(指導把話説完整。感情朗讀)

相機板書

(3)師:纏足前的姐姐是那麼……喜歡這樣的姐姐嗎?就請大家帶着這份喜愛之情讀一讀纏足前的姐姐吧!(自讀、指名讀)

B.纏足時的姐姐是什麼樣兒呢?

(1)指名讀

(2)師:纏足時姐姐很---- 板書:痛苦

C.纏足後的姐姐又是什麼樣兒呢?

(1)指名讀

(2)板書:沒有歌聲,沒有笑臉

D.看板書提出疑問:纏足為什麼能讓那-------的姐姐那麼痛苦,沒有了歌聲、沒有了笑臉?

(1)師:請同學們説説你所瞭解的纏足。

(2)老師這裏也蒐集了一些有關纏足的資料,我們來看一看。

(觀看課件,學生感受纏足之殘忍)

(3)師:看到這麼小的變了形的腳,同學們心靈深處一定感慨萬千,此時你最想説什麼?

師:受到這樣痛苦的折磨,我們再也看不到------,再也-----。讓我們來看一看姐姐遭受這一痛苦的過程吧!

五、學習第2小節

1.大家讀讀第二小節,媽媽是如何給姐姐纏足的?

2.指名讀,(圈出“長長的”,師:有多長呢?----就這樣“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着,纏得姐姐-------)

3.師:老師想請一名同學讀第二自然段,其餘同學閉上眼睛: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聽到了什麼,這讓你感受到什麼?

4.交流:(播放音樂:淒涼地),

(1)(出示內容):我彷彿看到了,聽到了,我感到。

指導朗讀:可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讀出你深刻的感受吧!)

(2)師:纏足是那麼可怕、那麼殘忍、那麼讓人痛苦、那麼讓人憎恨,讓我們帶着這些感受一起讀第二自然段吧。

六、學習3—6小節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呀!看到姐姐被纏足,孫中山是怎樣?媽媽又是怎樣呢?

1.請同學們讀讀3—6自然段,一邊讀一邊體會。

2.交流:

(1)師:孫中山-------出示第三自然段

(圈出“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他“生氣”的是?“心疼”的是?(纏足時的痛就如同在受罪、受刑一樣啊!孫中山能不生氣、能不心疼嗎?)誰來讀好這句話?

指多名讀

(2)你還讀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孫中山?(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仔細品味。

指導朗讀:好一個-----,請你讀讀這句話。

(3)媽媽又是怎樣呢?---從哪兒可以看出?(媽媽真的殘嗎?)

你能讀出媽媽那既心疼又無奈的複雜心情嗎?

你還從哪兒讀到了媽媽的無可奈何與心疼?

(4)比較句子: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從“含着眼淚”讀懂了什麼?

師:“娶妻要娶小腳妻”。這是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的一種習俗。女兒纏足,媽媽也很心疼,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找個好婆家,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這真是無可奈何啊!

師: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這句話。

3.同桌分角色讀3—6小節: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

4.指名分角色表演

七、比較讀:

1.師: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

2.師:這件事------

出示: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你更欣賞哪一句?為什麼?

此時的孫中山可能會想到什麼呢?

師:纏足這件事不僅給姐姐帶來了痛苦和打擊,也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這就堅定了他破除纏足陋習的信心和決心。他當了臨時大總統,首先廢除的就是——纏足陋習。

八、再讀第八自然段:

師: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全體起立:讓我們齊讀第8自然段。

九、昇華情感:

師:課文通過對比的手法,寫出了纏足前姐姐的活潑能幹;纏足時、纏足後姐姐的痛苦和遭受的傷害,讓我們感受到纏足的殘忍,更讓我們感受到孫中山從小就有一種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的精神,這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地方。讓我們帶着對孫爺爺的崇敬之情再讀一讀課題,24齊

十、佈置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閲讀孫中山的故事,記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同學交流。

(3)以前生活中還有哪些陋習?回去以後問問周圍的老人或者查資料,把你瞭解到的寫下來。

教學設計8

一、引言

教學論,我國學者一般是根據其所研究的對象和任務進行定義的(顧明遠,1998;施良方等,1999;邵瑞珍等,1994)。從教學論所包含的研究範圍看,可以區分為廣義的教學論和狹義的教學論。前者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作為研究的對象;後者則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教師的“教”的研究,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

如果需要把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和原則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通過教學設計。或者説,教學論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果離開教學設計是不可能對教學實踐發揮指導作用的;反之,如果缺乏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所發現的實際問題,教學論的.研究也會失去最直接、最鮮活的材料反饋。可見,兩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的一個整體。

教學設計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我國的中國小等普教體系中非常普遍,屬於基礎性的常規工作。但在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卻始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當前職業教育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面臨着對傳統課程和課堂進行廣泛和深入地改造的背景下,這一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引人深思。

二、教學設計的含義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把學習與教學原理轉化成為對於教學材料、活動、信息資源和評價的規劃這一系統的、反思性過程。

仔細分析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某些重要特徵:

首先,教學設計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設計者要將學習和教學的基本原理,有機地、有效地融合進入施教的全過程,並根據實際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選擇教學策略,達到教學目標,或者根據不同的反饋修改教學,進行學習補救。可見,教學設計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與既定情境中的材料進行反思性對話的過程”(Shon,1987,1991)。

其次,“設計(design)”並不等同於“規劃(planning)”。比較而言,“設計”要求更高的精確性,更高的關注水平和在計劃、開發、評價過程中更強的專門化知識。比如,教師希望利用今天的90分鐘課時,能夠教授完成“外購材料成本的計算和會計分錄編制”這一教學任務。這屬於“規劃”或者“計劃”的範疇。而“設計”則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高水平的關注和深思熟慮,它需要確定的是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需要做什麼?應該怎樣做?怎樣知道達到了目標等一系列詳細、具體的信息。因此,“設計”具有天生的複雜性。或者説,“設計”是源於“規劃”卻高於“規劃”。

第三,教學設計不同於課程教授。“教學設計”針對的是“教學(instructional)”,而不僅僅是“教授(teaching)”。教學設計需要考慮多種因素,既包括影響教學方案實施的因素,也包括受到教學方案實施影響的因素,“教授”作為教學過程的核心部分,自然屬於教學設計的重點對象,但這並不能影響教學設計對其他教學環節的關注。

三、教學設計的程序

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以及對文章的學習,教育學生如何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識目標:把握文章中語言特點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3.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親切、自然的文字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以及對文章的學習,教育學生如何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寫出對同桌的評價,只寫優點。

2、收集有關自信的名言或廣告詞。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最近老師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有位學生向老師傾訴了內心的苦悶與疑惑――在家裏,幫助家人做家務的時候經常會越幫越忙,受到訓斥;在學校,由於成績不理想,覺得同學們瞧不起自己,故意疏遠他,自己常常感到很孤獨。結尾他向老師詢問自己是不是一無是處,沒有希望。

教師:有類似心理狀態的同學請舉手(藉此掌握學生心理狀態的.大致情況。)

出示心理測試題,請同學自測:

1、我覺得自己有不少優點。()

2、我喜歡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3、與陌生人相處,我很少侷促不安。()

4、我的小夥伴很喜歡和我一起玩。

5、無論學什麼,我覺得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學會。

6、我常常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

7、我比較容易成為別人的朋友。

8、我知道有些人不太喜歡我,但我並不為此而擔憂。

9、每次坐在考場上,我總是信心十足。

10、如果我做了件傻事,我會同在場的人一起大笑,不覺得有多難堪。

11、我心理覺得我會成為一個很棒的人,

12、儘管我還有不少毛病,但我肯定能改掉。

師統計結果:有這麼多的同學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你們一定能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板書課題:做一個最好的你

師:這是一篇議論文,與我們以往不同的是開始説自己的觀點,用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

二、探究學習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説説讀明白了什麼?

師:作者列舉了容貌美麗卻依然“灰心喪氣”的這一怪現象,引出自信對人的重要性這一觀點。

2、羅森塔爾的試驗是怎麼做的?快速讀2—3自然段,説一説。

師:大家注意羅森塔爾説的這句話“其實,我對這些學生一無所知,完全是隨意挑選的。”進一步印證了自信心的神奇作用。

師:用事實開頭,運用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表明自己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同時設懸念,引人入勝。

(二)學習第二部分

1、羅森塔爾的實驗做完後,得到了什麼結論,在第四自然段中找。這個結論對你有什麼啟發?

2、怎樣才知道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看第二部分的測試題,看看這些是剛才的測試題,哪一條選否了,為什麼?決定怎麼做?

師:我們看第5自然段的調查結果,哪些句子採有了修辭手法,什麼手法?

師:向學生推薦一些可以調查自己自信心情況的測試題。

(三)怎樣才能樹立自信心呢?我們看第三部分。《做一個最好的你》教學設計

1、指名個人讀,有幾種方法?

第7自然段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為記住這些方法,老師編了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自己喜歡自己哩

你拍二,我拍二,做好小事很重要。

你拍三,我拍三,自己喝彩勇向前。

你拍四,我拍四,堅持一下敢衝刺。

3、在你失去信心時你是怎樣做的?

(姚明的故事、高紅的故事……)

(四)結尾的部分

1、文章用詩一樣的語言作結尾,誰願意讀一下?注意詩的韻律。

2、這部分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學生試着仿寫

範例1:

如果不能成為鮮花,那就當一片綠葉。

如果不能成為詩人,那就當一個愛好者。

如果不能成為偉人,那就當一個平凡者。

範例2:

如果不能成為大廈,那就當一個基石。

如果不能成為大雁,那就當一個小鳥。

如果不能展翅飛翔,那就默默行走。

三、總結:

送同學們一句話:

“自信是風,能帶我們飛翔,自信是浪,能詮釋我們的胸懷”。

我們的生活等待我們去學習,我們的未來等待我們去創造,可這需要我們有一顆愉快而且充滿自信的心,需要我們堅信自信的自己將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的美!祝願同學們,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美麗人生,像那條小路、那條小魚、那顆星星,永遠做一個最好的你!

四、教學資源:

課外閲讀畢淑敏的《我很重要》。

第二課時

一、羅森塔爾的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對你有什麼啟發?

二、聯繫身邊的所見所聞,進一步深化認識。

1、你知道哪些有關自信的廣告詞,分析一下它們好在哪裏。

2、説説你知道的相關名言警句,並談談你的認識。

三、互找優點,激發自信。

1、拿出課前寫好的同桌的優點,交給同桌,並真誠的告訴他(她),他(她)其實很優秀,可舉例説明。

2、此時此刻,你想説什麼?拿起筆,寫在“我的視角”裏。

四、別出心裁――發散思維

自信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必須條件。可是,不加分析,盲目自信,就會變成自負、自滿,這就會給我們帶來害處。

討論:過分自信――自滿、自負,帶來的害處。

(可借鑑“望洋興歎”、“龜兔賽跑”、“馬謖失街亭”等故事來説明。)

五、自由談本節課的收穫。

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

2、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瞭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並通過看一看、稱一稱、拎一拎、估一估、數一數、説一説等活動,逐步積累對克與千克的感受。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些硬幣,鹽,繩子等實物。

2、多媒體課件一套。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來做個遊戲吧,看看誰的觀察能力最強,眼睛最明亮,你們覺得現在我們教室裏誰是最重的?誰是最輕的?

教室裏最重的是老師,老師的體重是100斤,最輕的是XXx,她的體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這些表示物體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質量,而我們説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質量的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國際通用質量單位

克與千克、(板書:克與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動

一、認識新朋友克

小朋友們,請你拿出紙盒子裏的2分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麼小朋友猜的到底對不對呢?我們需要用到稱量的工具,秤。

1、初步認識各重秤

物體的輕重我們可以用秤來稱量,秤的種類有很多,(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在市場上面稱量大袋的糧食用的磅秤,有實驗室用的天平,有超市裏經常使用的電子秤,還有水果店經常使用的盤秤,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根據物體的輕重程度的不同,選擇最適合的秤,我們現在要測量的是2分硬幣的質量,我們就需要用到電子秤。

2、初步認識1g我們一起來稱量一下吧,,那麼這個2分的硬幣的質量大約就是1克,請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説一説,你認為質量大約為1克是什麼感覺呢?1克是很輕很輕的,我們用一隻手就能很輕鬆的掂起來,我們在計量較輕的物體時,用的計量單位是克,又叫g(板書:計量較輕的物體——克、g)

3、幾粒黃豆大約重1克

老師今天還給大家準備了小小的黃豆,大家拿出一顆黃豆,用手掂一掂,説説,它比1克重還是比1克輕?掂的時候我看見有很聰明的寶貝,他一手拿黃豆,一手拿着硬幣,一起掂,真是一個思維敏捷的`寶貝啊,那麼,你得出你的結論了嗎?

對了,黃豆比1克輕,那麼,你知道幾粒黃豆的質量大約是1g嗎?動動小手,掂一掂誰願意來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麼剛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驗證一下,(用天平進行驗證)原來6粒黃豆大約重1g。那麼5粒對不對呢?也對,6粒小一點的黃豆和5粒大一點的黃豆

4、猜猜我是誰

老師昨天晚上在給大家準備學具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我就不知道我稱量好的物體誰是誰呢?你能幫幫我嗎?

(出示課件)

小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請組長説一説紙巾12g、1元硬幣6g、鹽500g、細繩比1g輕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為單位的物體,小朋友們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為單位的物體呢?誰願意來分享一下(展示課前題單)

活動

二、認識新朋友千克、kg

1、認識1kg一包鹽是500克,那兩包鹽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們就需要用到另一個稱量的工具了,盤秤

簡單認識一下盤秤,盤秤的單位是千克,指針指向幾就是幾千克,我們來稱量一下兩包鹽,指針指向1,即為1kg。

思考:為什麼計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稱量出來的答案是1kg,因為1000g=1kg,剛才我們學習了1枚兩分的硬幣大約為1g,1000枚2分硬幣呢?那麼2kg的質量大約會有多少枚硬幣呢?1kg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請小組長拿出兩包鹽,放在袋子裏,左手掂硬幣,右手掂兩包鹽,小組內輪流掂一掂,説一説,你有什麼感覺?重的感覺,1kg用一隻手掂一下就有一點困難了,説明計量較重的物體用的單位是千克,kg(板書:計量較重的物體用千克、kg)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個遊戲吧,小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約有幾本數學書。

小組長彙報,教師盤秤驗證,大約4本書。

那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説一説,你找到的生活裏有那些東西可以用千克來做單位?老師也找到了一件質量為千克的物體,一起來看看吧。洗衣液淨含量5kg,蘋果淨含量25kg。

這瓶洗衣液的上面寫着呢,淨含量2kg,那麼這個淨含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秤一秤,咦?怎麼會比2kg多那麼多呢?淨含量就是指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質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會比2kg多。

(展示課件)

小朋友們,我們學習了克和千克,現在我們來做個練習吧,看看誰最棒。學生獨立完成,展示題單,集體訂正。

三、總結

我們學到了什麼,請你來説一説。(學生總結,教師點評)

四、拓展

剛才我們上課的時候説了體重,其實我們8歲孩子的標準體重如下:只有在標準體重內,我們的身體才能更健康,長的更高,更強壯,小朋友們,回家後去秤一秤,自己的體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達標了沒有?最後啊,老師還有四句口訣來送給大家,我們一起讀一讀(展示課件)希望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課!

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正確理解乘方、冪、指數、底數等概念,在現實背景中理解有理數乘方的意義,會進行有理數乘方的運算。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乘方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2).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進行乘方運算。

3、情感目標

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靈活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和關鍵:

1、教學重點:正確理解乘方的意義,掌握乘方運算法則。

2、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乘方、底數、指數的概念,併合理運算,

3、教學關鍵:弄清底數、指數、冪等概念,區分-an與(-a)n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結構以及思維活動特點,本節課採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聯想比較、發現教學法,設疑思考法,逐步滲透法和師生交流相結合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一章我們主要學習了有理數的計算,其實有理數的計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一種遊戲叫“算24點”,它是一種常見的撲克牌遊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那我們現在約定撲克牌中黑色數字為正,紅色數字為負,每次抽取4張,用加、減、乘、除四種運算使結果為24。

師:假如我現在抽取的是黑3紅3黑4紅5 (幻燈片放映圖片)如何算24?

師:如果四張都是3呢?

生答:-3 - 3×3×(-3)=333324

師:現在老師把撲克牌拿掉一張紅3,變成2個黑3,1個紅3,大家有辦法湊成24嗎?

生:思考幾分鐘後,有同學會想出33(3)的答案

師:觀察這個式子,有我們以前學過的3次方運算,那它是不是乘法運算?可以告訴大家,它是一種乘方運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運算都是乘法運算,它與乘法運算又有怎樣的關係?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有理數的乘方”,相信學過之後,對你解決心中的疑問會有很大的幫助。(自然引入新課)

2、動手實踐,共同探索乘方的定義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進行對摺,再對摺

問題:(1)對摺一次有幾層? 2

(2)對摺二次有幾層? 224

(3)對摺三次有幾層? 2228

(4)對摺四次有幾層? 222216

師:一直對摺下去,你會發現什麼?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師:請同學們猜想:對摺20次有幾層?怎樣去列式?

生:20個2相乘

師:寫起來很麻煩,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空間,有沒有簡單記法?

簡記:22 23 24

師:請同學們總結對摺n次有幾層?可以簡記為什麼?

2×2×2×2×2

n個2

生:可簡記為:2n

aaa?師:猜想:a生:an

n個a

師:怎樣讀呢?生:讀作a的n次方

老師總結: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乘方;乘方運算的結果叫冪;(教師解説乘方的特殊性),在an中,a

的因數),n叫做指數(相同因數的`個數)。

注意:乘方是一種運算,冪是乘方運算的結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結果時,也可讀作的次冪.小試牛刀:

練習一:把下列各式寫成乘方運算的形式:

6×6×6= (-3) (-3) (-3) (-3)=

2.1×2.1×2.1×2.1×2.1= 1

21

21

21

21

21

2=

注意:當底數是負數或分數時,底數一定要加上括弧,這也是辯認底數的方法.練習二、説出下列各式的底數、指數、及其意義

543431126

3.學生分小組討論,總結乘方運算的性質

師:我們在進行有理數乘法計算的時候,要先確定積的符號,然後再把絕對值相乘。我們知道乘方是一種特殊的乘法運算,那對於乘方運算的結果如何來確定積的符號呢?用幻燈片出示表格,計算後,請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並總結。 (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從底數和指數兩方面進行考慮)

教師再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總結。

師生總結: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

數,0的任何正整數次冪都為0。

4、應用新知,嘗試練習:在七年級數學晚會上,有6個同學藏在盾牌後面,男同學的盾牌上寫的是一個正數,女同學的盾牌上寫的是一個負數,這6個盾牌如下圖所示,請算一算,盾牌後面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15 ;(-5)8;(-7)6;(-10)25;123;(-16)9

乘方的運算是本節內容的第二個難點,符號確定後,學生往往容易犯直接拿底數和指數相乘的錯誤,所以準備了下面的例題,且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過程,加深對乘方運算的理解

例1:計算(教師板演一題後請學生板演)

(1) 26 (5) 62

(2) 73

44(3) (3) (6) 3

33(4)(4) (7) 4

比一比:(1)與(5)一樣嗎?(3)與(6)一樣嗎?(4)與(7)一樣嗎?

小結:一定要先找出底數和指數,確定符號後再去計算。

例12:計算:(1) 2522,(2)()3,(3),(4),(5)4 53533334

比一比:(2)與(3)一樣嗎?(4)與(5)一樣嗎?

總結:負數和分數的乘方書寫時,一定要把整個負數和分數用小括號括起來。

5、課外探究

一張紙厚度為0.05mm,把它連續對摺30次後厚度將是珠峯的30倍。試着去計算一下,這句話對不對。

6、歸納總結,形成體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運算,所謂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數是相同的;

特別提醒:底數為負數和分數時,一定要用括號把負數和分數括起來

2

3、進行乘方運算應先定符號後計算,要確定符號要先確定底數和指數。

7、作業佈置:習題2.6第1、2題;

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重點段落,知道“陋習”是什麼,理解孫中山為什麼要破這個“陋習”,讓學生認識纏足陋習曾對中國婦女造成的傷害,體會孫中山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詞析句,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他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纏足陋習曾對中國婦女造成的嚴重傷害。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師述: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4課,齊讀課題。

二、檢查複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從中瞭解到孫中山的姐姐原先是個怎樣的女孩子?

出示填空:孫中山的姐姐原先是( )。

(又勤勞又活潑,既愛勞動又愛唱歌,又活潑又能幹)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第七自然段)

過渡:是啊,就這麼一個活潑能幹的女孩子,後來又怎麼樣了呢?她還那麼快樂嗎?讀讀這段文字(出示第七小節)

1、自由輕讀第七自然段。交流,強調兩個“再也沒有”

讀了這一自然段,你有什麼疑問嗎?

2、學生質疑,老師篩選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並出示:

⑴為什麼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臉,聽不到姐姐的歌聲?

⑵這件事指什麼事?

(3)這件事為什麼深深地刺痛了孫中山幼小的心靈?

3、同學們能提出這麼有價值的問題,真不錯。學貴有疑,要想解開你心中迷團,細讀課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就可以知道了。

四、整體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一)、默讀課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1、思考問題:孫中山為什麼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臉,聽不到姐姐的歌聲?

2、學生交流。(媽媽要給姐姐纏足。)

(二)、精讀課文第2自然段

1、媽媽是怎樣給姐姐纏足的,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2、從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此時孫中山的姐姐怎麼樣?

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

3、你從那些詞語中體會到姐姐的痛苦?

抓住“長長的”、“一道又一道地”練讀句子,體會姐姐的痛苦。指名讀,體會

4、同學們具體瞭解纏足是怎麼回事兒嗎?誰來説説?(指名説)

(出示第一張纏足圖片)師動情介紹:

同學們看,這是一隻女孩子的腳,這是一隻媽媽的手,這是一根長達兩米左右的布條。纏足時,先要把足背和4根腳趾使勁地往下壓,然後再用布條緊緊地把腳捆綁起來,使它不再長大。纏的時候,這腳上的細皮嫩肉往往會被擠壓得撕裂開來,鮮血淋漓,甚至能聽到骨關節被掰壓得咯咯作響的似乎要斷裂的聲音。同學們想想,那是一種怎樣撕心裂肺的疼痛啊!

(出示第二張圖片)長大後雙腳因肌肉擠壓,指甲軟化,嵌入肌肉,骨頭變形成了弓狀,就成了這個樣子。

(出示第三張圖片)同學們看,與正常的腳比較,這還像腳嗎?所以,古時有句諺語叫“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就真切地反映了女孩子纏足的痛苦。

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時,媽媽正在給姐姐纏足,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又好像聽到了什麼?

5、我們再來讀這段話,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深的感觸。齊讀這段話

6、引導想象説話:看着此情此景,看着姐姐因為纏足承受着這麼大的痛苦,同學們,此時如果你是孫中山,心裏會怎麼想?(指名説)

(三)、精讀課文第3自然段

1、過渡: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怎樣的'表現?請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詞句。

2、孫中山心疼什麼?他又生氣什麼?

3、同學們看,這就是當時纏足的女子穿的小鞋,看着這麼小的鞋,你想到了什麼?

4、你能用既生氣又心疼的語氣來讀讀孫中山的話嗎?指名讀,師生評議

6、齊讀這一小節,讀出孫中山當時既生氣又心疼的語氣。

(四)、學習第四-—六小節

過渡:對於孫中山的質問,媽媽又是怎樣回答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第4-6小節。用筆畫出相關詞句,並思考一下,從中你看出了什麼?

1、學生讀文,彙報交流:

2、媽媽為什麼要給姐姐纏足呢?

出示資料:(纏足之風開始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時期。從宮廷傳入民間,後來纏足之風愈演愈烈,以至於小腳女子成為當時男人擇偶的標準,説什麼“娶妻要娶小腳妻”。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找個好婆家,做母親的往往在女兒七、八歲的時候給她纏足。在小腳盛行時期,大腳女子往往被視為沒有教養,會被人家恥笑,甚至難以出嫁。)

4、難怪媽媽在説的時候先——歎了口氣,你從這聲歎氣聲中讀懂了什麼?看出了什麼?(孫中山的媽媽也很無奈,也很心疼)

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孫中山的媽媽也很無奈,也很心疼?

(歎了口氣、含着眼淚)

5、誰能讀好第四小節,指名讀,齊讀

6、孫中山能接受這種理由嗎?(不能)所以他反駁道,既然(引讀)……別人……但媽媽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説:(引讀)你年紀……

7、比較句子。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你欣賞哪一句,為什麼?(從“含着眼淚”、可以體會到媽媽的內心。體會到媽媽是無可奈何。媽媽知道孫中山説得有道理。媽媽知道姐姐纏足是痛苦的,但媽媽沒有豪無辦法。)

8、你能讀一讀媽媽的話嗎?把媽媽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9、就這樣,媽媽還是給姐姐纏了足,那麼同學們看看圖中站在門外的孫中山,此時他聽到些什麼?在想些什麼?(課件出示)

10、學到這裏,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那天發生的媽媽為姐姐纏足的事吧。分角色朗讀。

11、從那以後,(引讀)孫中山再也看不到……聽不到……

師:看來纏足的陋習不僅傷害了姐姐的身體,更傷害了姐姐的心靈。孫中山幼小的心也給刺痛了。

(1)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再次出示第七自然段)齊讀

(2)比較句子: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指名讀,想想哪一句話最能反映孫中山的內心。為什麼?抓住“深深地”、“幼小的”進行感悟交流。(説明孫中山幼年時受到這件事的打擊的程度很深,將永遠不會忘記。)

(4)引導想象説話:讀到這裏,同學們猜猜看,孫中山此時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會是什麼呢?

五、總結課文,延伸拓展

過渡:孫中山的願望實現了嗎?指名讀第八小節

1、那時候,要廢除的陋習有許多,孫中山卻把廢除纏足這件放在了第一,這是為什麼?(姐姐纏足的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纏足給中國婦女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相機理解“殘害”。他從小立下了志願。) 板書:首先廢除

“廢除”就是題目中哪個字的意思?(破)

2、指導朗讀: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終於被廢除了,你們的心情怎樣?(感覺大快人心)讓我們來欣喜地齊讀這一段。齊讀。

3、如果沒孫中山,你們的奶奶、媽媽也許早已纏足而無法工作;如果沒孫中山,我們在座的女老師包括陸老師也許早已纏足而無法給你們上課。如果沒孫中山,我們在座的女同學也許正在纏足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無法上學讀書、開心地遊戲;出示銅像圖此時此刻,你想對孫中山爺爺説些什麼呢?

用孫中山爺爺,我想對您説:“…………”的句式來説話練習。交流

4、是呀,中國婦女能走出“三寸金蓮”的千年痛苦,這都得感謝——,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的名字——

5、社會在發展,在進步,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但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不和諧的陋習存在,你能説説你看到過那些陋習嗎?

作為一名跨時代的少先隊員你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應該像孫中山那樣,從小做起,從我做起,破除陋習,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

附板書:

24、孫中山破陋習

姐姐纏足 刺痛了心

革命成功 首先廢除

大快人心

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並掌握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

2:使學生親歷“回顧再現——觀察比較——遷移類推——歸納概括”的數學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初步形成適應終身學習的技能基礎。 3: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情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設計意圖】學生剛剛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而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與之有很大相同之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我設計了以遷移類推為主的《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一課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探究新知的方法,並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回答:前面我們學習了什麼定律?請你用語言描述,用字母表示好嗎?師:從剛才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來對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掌握較好。我相信你們對於乘法一定學得也不錯,下面的題目你們一定覺得很輕鬆。 2:舊知回顧

師:根據“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請你寫出兩道乘法算式來。

師:你還能説出這樣的口訣並寫出相應的算式嗎?(學生口答板書如下)7×8﹦56 6×7﹦42 3×7﹦21

8×7﹦56 7×6﹦42 7×3﹦21

【設計意圖】通過引領學生再現舊知(加法運算定律、乘法口訣)為學生探索新知搭建知識的橋樑。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法交換律

1:觀察上面每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用你自己的話説一説。兩個(數相乘,交換位置,積不變)

2:引領驗證

師:不是乘法口訣會不會也像你發現的那樣呢?算了下面的兩組題你會明白的'。

25×4﹦17×23﹦

4×25﹦23×17﹦

3:概括乘法交換律

師:根據計算結果,你能再概括乘法運算中的這種規律嗎?你認為怎樣稱呼這一規律?(乘法交換律)你怎麼會想到這樣的稱呼?(有加法交換律想到的)師:正如你們説的,這就叫“乘法交換律”你們真會推想。請你們試着用字母表示它。(隨機板書a ×b﹦b ×a)

【設計意圖】在學生獲得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引領,使學生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輕鬆而自然地獲取乘法交換律。

4:鞏固知識

(1)口答:15×23﹦8×125﹦

(2)口答:17×()﹦36×()()×126﹦()×37

(3)下面每組算式同桌比一比,看誰算得快。換過來試一試,你對乘法交換律有什麼更深的認識?

25×126×4﹦

(4)組織反饋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和開放性題目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共苦乘法交換律。通過比一比使學生感受乘法交換律在計算中的應用價值,初步建立簡便計算的理念。

師:剛才,同學們的表現太棒了,簡單的計算卻藴含着如此奧妙,希望同學們繼續發揮潛能探索更加深奧的數學奧祕。

(二)探索乘法結合律

師:同學們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麼節嗎?你瞭解植樹的重大意義嗎?有一所學校組織了一批學生正在進行植樹活動,同學們乾得很起勁,我們一起去現場看看吧。(四年級的同學參加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種樹,2人負責澆水。)小組內説一説你瞭解到的信息。

師:根據現有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通過課本的主題情境圖,培養學生了解數學信息並能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鍊。

2:解決問題初步建立乘法結合律感念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很多很有價值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同學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很強,相信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一定很強。(1)請回答: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樣列式解答?(指名口

答,板書:25×4﹦或者4×25﹦體現了什麼定律?(乘法交換律)

(2)請同學們筆答:一共要澆多少桶水?(學生獨立解答,同桌可以交流

意見)

(3)組織反饋交流(請學生上台來展示,要求不同列式的學生。)25×2×5 5×2×25 25×5×2

(25×2)×5(25×5)×2 25×(2×5)

(4)引導概括,初步建立乘法結合律概念

師:從上面算式和結果中,你又有什麼新發現?(三個數相乘,無論哪兩個先乘,積不變。)

【設計意圖】在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和應用價值,這裏既有乘法交換律的理解與應用,又讓學生初步建立乘法結合律的概念,從而為進一步探索乘法結合律做好充分的準備。 3:引導概括,形成乘法結合律

(1)激發引導

師:你們的發現非常符合上面算式的實際,很有發展性,這些算式中又藴含着乘法一運算定律,請你們會想一下加法結合律,然後對上面的算式做出選擇,寫成兩組等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吧!

(2)(25×2)×5﹦(25×5)×2

(25×5)×2﹦25×(2×5)

(3)觀察概括

師:通過觀察説一説你的發現(指名説一説)

生: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師:説得太好了!你們知道該怎麼稱呼這一規律嗎?(乘法結合律)我想你們一定是由加法結合律想到的,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叫遷移類推,在今後的學習中會不斷的用到,下面我們共同的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a ×b)×c﹦a ×(b×c)

【設計意圖】通過引領學生繼續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探索乘法結合律,使學生在探索中能力得到提高,技能得到發展,從而形成適應終身學習的方法基礎。

(4)鞏固運用,提升乘法結合律(1)填□

5×(14×9)=(5×□)×14

125×(8×13)=(□×□)×13

a ×25×4=□×(□×□)

6×13×5=13×(□×□)

(2)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你有什麼感受?

15×12???15×2×6

36×25???9×(4×25)

【設計意圖】在層次分明循序漸進並有開放性的練習中,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乘法結合律。

 三:新知推廣,內化提高

29×4×5 4×(35×25)125×23×8

40×52×25 4×8×25×125 16×17×5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鞏固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進一步的鍛鍊和發展。

四:回顧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顧反思

(1)知識回答:請你説説你收穫了哪些知識?

(2)方法回顧:

師:看來你們的收穫還真不少,你能和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比較一下,有什麼新的想法?

2:拓展延伸

師:前面有同學提出“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你想不想解決這個問題?你能想到幾種列式方法?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祝你成功!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節課知識、情感、方法的問題、梳理,使之內化為能力,通過課外延伸,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為學習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礎。

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教學步驟】一、引入新課1.出示課文插圖。一年有四季,它們是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的特點,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學生看圖説圖。

【評析】利用插圖把學生帶入詩文描繪的境界,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激發學生觀察和説話的興趣。

二、學文識字

1.導入。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有一首兒歌寫了這些季節特有的美景。(揭題)

2.提示方法。在讀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困難,比如有的字不認識了,那該怎麼辦呀?(學生自由讀書。教師巡視瞭解讀書情況)

3.範讀:要求一邊聽教師讀,一邊找出説話的是誰,用“_”標出來。

【評析】對一年級學生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必要的。提示學生藉助拼音幫助識字,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低段學生的朗讀水平不高,教師的範讀很重要;找一找,劃一劃的動筆動腦活動巧妙地讓學生從耳聽、眼看、腦思、手畫中全方位感知一年四季中不同的季節特徵。

4.學生彙報。(感情朗讀兒歌)

5.學習生字。①尖尖的草芽想跟我們交朋友了。你能跟這些草芽打個招呼嗎?(學習生字“對”“説”“是”)②圓圓的荷葉誇你們太棒了,她也送來了生字寶寶。快看看我們接到的`是誰。(學習生字“葉”“圓”“夏”)③穀穗也趕來了,我們快給他讓座吧。(學習生字“秋”)④頑皮的雪人跑得滿頭大汗,讓我們一起為他擦擦。(學習生字“雪”“肚”“冬”“就”)

【評析】把讀詞悄悄地變了一下身,學生們的朗讀聲可愛極了,原來讀詞語也可以變得有情趣呀。讓學生在“打招呼”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讀準了詞語的音,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巧妙地把學習生字融入到情感教育之中,學生接生字寶寶,給穀穗讓座,為小雪人擦汗,讓課堂充滿了人文性。

6.複習鞏固。①快看看,老師把拼音藏起來了,你們還認識它們嗎?②咱們來爬樓梯讀,一個詞比一個詞的聲音大些。③咱們再下樓梯讀,一個詞比一個詞的聲音小些。④我們把這些詞語放回課文中,你還能讀好嗎?(讀課文)

【評析】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從讀有拼音的生字再到讀無拼音的生字、上下樓梯讀,最後迴歸詩文中讀,層層深入,使學生的識字經歷了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教師把詞卡從低到高粘貼,就像音樂中的音階一樣,讓學生視覺上有個新鮮感,模仿唱音階的方法,在變化中享受讀詞的快樂。

三、遊戲學句

1.熱身運動。我們來玩遊戲好不好?在玩遊戲之前得先做個熱身運動。(生讀課文)

2.遊戲“排排坐”。①第一關:教師出示一個句子的亂句卡:“我、春天、是”學生排一排,齊讀。②第二關。教師出示三個句子的亂句卡:我、冬天、是、我、我、夏天、秋天、是、就是。學生交流之後派學生代表排一排,齊讀排列好的三句話。

3.遊戲“捉迷藏”。①在學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寫有“我”的詞卡:誰是春天?②在學生排好的句子中抽掉寫有“秋天”的詞卡:我是什麼?③指導觀察以上句子,發現什麼了?(都是“是”字句)④説話練習。你知道哪個季節裏還有什麼,能用上“是”字句來表達嗎?

【評析】熱身運動和遊戲都是變換形式讓學生讀兒歌,讓學生不知不覺中與文本對話。要讓學生愛讀書,教師就得花樣百出。同時通過遊戲,讓學生在玩中認識“是”字句這種常見的句子結構,接着讓學生説熟悉的季節中有代表性的事物,用“是”字句來表達,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遣詞造句的語言能力就在這“認”“悟”“用”中悄悄形成了。

四、指導書寫

1.讀兒歌:七月荷葉圓,荷花別樣紅;九月穀穗彎,無花果兒香。(學生跟讀)

2.指導書寫“七”“無”“兒”“九”。①指導學生觀察,發現前三個字中都有相同的筆畫“豎彎鈎”,引導學生區別,説出在各字中書寫時有什麼不同。②教師示範寫,學生書空。③書寫以上四個字。

3.省略

教學設計15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山清水秀。同學們知道我國有哪些風景區呢?

(泰山、安徽黃山、杭州西湖)

2、掛圖1,邊看邊問: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黃山風景區體面秀媚、體面奇妙。今日我們要學的課文就寫了黃山一大奇觀─黃山奇石,此時此刻我們一起去巡遊觀光。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從課文中瞭解到了什麼?(指名答覆)

2、請大家自己把課文讀一遍,留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順。

3、小小組相互讀,相互檢查,訂正讀錯的地方。

4、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狀況:

齊讀──按行讀──開火車讀──齊讀。

5、檢查讀課文狀況。指名讀,訂正錯誤。

三、把課文讀流利

自己把課文讀流利,給5分鐘爭取讀兩遍,看誰不丟字添字,不重複不破句。

四、學習課文

1、此時此刻你最想先學哪一段呢?為什麼?

(指名答覆,以多數學生看法為主。 )

例如先讀懂第三段:

⑴出示掛圖猴子觀海,指名學生讀第三段,大家看圖邊聽邊欣賞。

⑵你最愛慕圖中的什麼,為什麼?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的?(重點理解翻滾的雲海,猴子的'哪些特點特殊好玩。 )

⑶自己練習讀出猴子觀海奇石的特點。

⑷指名讀,評議指導,範讀,齊讀。

⑸讀了這段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這塊奇石的名字叫猴子觀海以及它的特點。 )

板書:

猴子觀海抱坐望

2、學習第四段:

⑴自己練習讀出仙人指路奇石的特點。

⑵指名讀,結合指導,齊讀。

⑶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

板書:

仙人指路站伸指

⑷想想看仙人指出的是通向哪兒的路,那兒的風景會怎樣呢?

3、學習第五段:

⑴小組協作練習讀好第五段,體味金雞叫天都的特點。

⑵指名讀,師生評議,指名讀,範讀,齊讀。

⑶説説金雞叫天都的哪些特點讓你感到特殊好玩或者愛慕。

⑷説説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

板書:

金雞叫天都昂啼

4、學習其次段:

⑴自己練習讀其次段,提出要求:

①讀出仙桃石的特點。

②説説你愛慕仙桃石的哪些特點?

③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

⑵集體探討檢測自學狀況。

五、小結

今日,我們相識了黃山的不少奇石,哪些奇石是你特殊愛慕的?你特殊愛慕哪些句子呢?為什麼?

六、拓展練習説説、寫寫、畫畫

課文中描寫出來的奇石是那末特殊而好玩,同學們愛慕嗎?你想不想親自把它們説給大家聽聽;或者把它們畫出來給大家看看;或者綻開想象寫一寫再讀給大家聽聽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寵愛的方式做好打算,等一會兒教師要請些同學來當小教師給大家説説,或者把畫給大家看看。

1、出示要求:選一塊你愛慕的奇石,把它介紹給大家聽聽,把它畫給大家看,或者寫一寫讀給大家聽聽。

2、小組協作或者獨立完成練習,老師巡察檢查。

3、指名反應作業完成狀況。

(選擇有代表性的練習作業。 )

七、作業

1、想想黃山還有哪些形態的奇石,可以給它們起什麼名字?

2、用自己的話的把黃山的奇石介紹給家人或者摯友聽。

標籤: 教學 教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oqpy0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