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通用】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通用】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通用】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1

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區房屋樣式半坡人距今約6000千年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千年長江流域的浙江餘姚幹欄式房屋生產工具使用磨製石器、製作骨器、使用磨製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農業(種植作物)原始畜牧業(飼養業)原始手工業製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製衣種植水稻種植粟飼養豬、狗;打獵捕魚飼養豬、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約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興起地區: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

3、標誌: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製工具的發展;

4、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看圖:課本第6頁半坡居民原始復原圖和第8頁河姆渡居民復原圖:

(1)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幹欄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因為南方地區潮濕温熱,既能通風防潮,又可防蛇蟲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乾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

(3)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麼決定的,説明了什麼?

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決定的。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4)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類的`生產生活必須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做到因地適宜、科學合理。

★★比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異同:不同點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處於黃河流域,河姆渡人處於長江流域;②種植的農作物不同:半坡人種植粟,河姆渡人種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幹欄式房屋;④製作的彩陶藝術風格不同。相同點①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都處於原始社會後期);②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發展;③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製石器;⑤都會製造陶器影響。

農耕文明的發展導致剩餘產品的出現,進而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終促使國家出現。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

歷史背景是什麼意思

一般指某一個歷史事件在什麼歷史情況下發生的,實質上包括原因和條件兩個方面的內容,原因和條件其含義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於為什麼,即必要性。條件偏重於有什麼,即可能性。

歷史背景主要包括國內外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們所包含的知識點分別如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順口溜記憶法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

比如記憶清朝皇帝的順序:

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

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

嘉道鹹(嘉慶、道光、咸豐);

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2

一、戊戌變法的背景

(一)國內背景:1.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條件;2.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面臨瓜分危機。

(二)國際背景:1.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2.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二、戊戌變法的經過

(一)序幕:“公車上書”

1.時間:1895年

2.直接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

3.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4.上書內容: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5.結果:由於封建頑固派的阻撓,沒有上書到光緒帝手中。

6.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二)展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萬國公報》,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後把《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發行。

(三)高潮: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內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四個方面(見書)

3.1898年是舊曆戊戌年,因此稱這次革命為“戊戌變法”。

(四)結果:慈禧發動“戊戌政變”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失敗。

(五)失敗原因:

1.客觀原因: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派勢力遠遠大於維新派。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自身的階級侷限性,不敢發動人民羣眾,只依靠一個並無實權的光緒帝。

(六)教訓:資產階級維新派不能擔負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3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氣候乾旱,糧食供應不足;位置偏北,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也不利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3.改革的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4

1、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山頂洞人能打製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製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幹欄式的房子,過着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鈎等打獵捕魚。

12、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5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朝出現了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商朝)時,我國的歷法逐漸完備。

3.一年有24個節氣,是(戰國)時人們訂出的`。

4.(屈原)創造了一種新體詩歌,叫楚辭,代表作是《離騷》, 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

5.春秋時,我國盛行(鐘鼓)之樂,反映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湖北隨州)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6. 今天的農曆,又叫夏曆,來源於(夏朝)。

7.(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如何學好國中歷史

一定要背誦

我們都知道文科都是需要背誦的,歷史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熟記重要的歷史知識點,並且精準的背誦下來。對歷史事件要能運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來。可以利用一些記憶方法幫助背誦,例如:聯想記憶法:把時間點和自身熟悉的事情聯繫起來記憶,這樣的記憶既快速又長久;理解記憶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會梳理總結

國中生要想學好歷史一定要學會梳理歷史知識點的結構。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這樣以來,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着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何推導式背歷史

所謂“推導式”,即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住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

這隻要有一個基點數,然後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係,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後推。也可互相推。

1 前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白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這一年。

2 後推法

從基點數向後推導。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歲,即是1870年誕生。

3 雙推法

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6

知識要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秦漢時,匈奴壯大,經常襲擾掠奪漢境財物。

(2)匈奴首領稱為“單于”

2、漢朝對匈奴的政策

和:西漢初期、國力貧弱、限於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

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的騎兵隊伍,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反擊,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3、衞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衞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4、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同西漢訂立友好盟約。

(2)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

(3)王昭君請嫁匈奴。

(4)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和親,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考點

1、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的變化自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並取得戰爭的勝利。

2、比較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麼不同?

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在匈強漢弱形勢下的妥協政策,是被迫的.。昭君出塞是西漢政府善意的民族政策,團結各民族是目的,無論從政府還是本人來講,都是主動的。

重點考點

1.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軍事上反擊匈奴;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統一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首領是(冒頓)單于。

3.漢武帝時反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區。

4.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衞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5(漢元帝)時,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歸漢,與漢和親。

6.昭君和親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監護下宣佈退位,由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佈《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國中歷史答題技巧

歷史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

設問和材料關係密切,設問提出的是有關材料的問題,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所以,找到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很重要。先在設問部分找出關鍵詞,然後帶着關鍵詞再去材料中找相應的關鍵詞或句。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分析,結合相關的知識信息,對號入座,對問思答。一般情況下,問題就解決了。

高效解題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0e5o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