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説課稿集合七篇

歷史説課稿集合七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説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説課稿集合七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概述孫中山為民主共和而鬥爭的主要史實: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領導辛亥革命,頒佈臨時約法,捍衞民主共和的鬥爭,促成國共合作。

2.感受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撓,天下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鉅變中的歷史作用。

指定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

1.吳老師的教學目標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爭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預習,學講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極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如下:

1.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必修已經學過,學生對比已較為掌握,教材其他的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或者大概聽過,並沒有充分的瞭解

2.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3.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學目標

歷史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通過孫中山精神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孫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動

首先,個人覺得吳老師作為新老師在講《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已經講的不錯了,尤其吳老師在小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並且是這堂課的靚點。

吳老師利用一段有關孫中山先生的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照片導入新課,引出了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做了哪些貢獻?還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對他的評價。首先她對學生的預習進行了檢測,之後很自然的講解了孫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鬥爭的知識,然後給出同學一兩分鐘思考時間,請同學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維護共和中吳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孫中山為捍衞民主共和鬥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這時候讓同學從材料中獲得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問題。講解到孫中山一生最偉大的轉變是什麼的時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這裏是老師教學中應該突出的一個難點問題,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義新在什麼地方,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是很深。

吳老師利用了很多設問和提問的方法,請同學積極的回答,並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對學生回答有些吃力的方面加以引導。

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設計兩個合作探究問題,學生共分成六個小組,每組八個人左右。每一個探究題給出十分鐘左右的討論時間。讓小組交流,然後學生給出討論結果。分別把他們組內的關鍵寫在白板上,然後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期間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就會發表自己很多的看法,但有一些同學還只是處於被轉換的迷茫中,不知道這節課的重難點。

最後在學案上吳老師安排了課後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我覺得不足的是:①這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個學生提出對孫中山先生看法的任何異議之處,我們現如今的學習不就是辯證的看待任何事情。

②老師真的只是在引導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覺的不是老師只是一節課並沒有講足夠讓學生知道的知識。其實學生沒有老師那麼足夠的能力。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後老師是否應該給出一些評價。

③學生課堂內講的知識涉及到很深的層面,但是真正在現如今的高中教學模式下,真的會在實際教學中做到這些嗎?

學的活動

吳老師將學生分為了6個小組,每組8-9人。小組討論主要在合作探究活動時採用,在合作探究之前一直是不分小組活動。

這節課學生參與度很高,除小組探究外也是全程和老師互動頻繁,學生主要活動和內容如下:

1、聆聽孫中山臨終遺願錄音和觀看ppt上其照片

2、全班齊讀ppt上的本課課標要求

3、預習檢測時,學生積極舉手回答需填空處內容,3名同學皆準備充分,回答正確

4、 瀏覽ppt圖片,並據此回答孫中山為爭取共和做出哪些努力,學生小聲討論後回答,與老師互動

5、回答ppt上的填空題,大多自己在下面報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之後認真聽教師分析

6、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孫中山維護共和鬥爭失敗原因”,發言同學歸納了幾點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也認真聽取並及時補充自己意見。

7、學生齊聲回答新三民主義“新”在哪裏,在“民權”部分有些卡,在教師幫助下重新理解

8、在回答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聯繫時,只有很少同學有反應

9、 一起齊讀孫中山名言,並且回答問題“從中感悟到哪些精神”,三名同學站起發言

總的來説:學生參與度很高,回答問題較積極,其餘在聽的同學也保存專注力在課堂;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也給予引導和啟發,師生互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頻繁

小組合作探究部分

探究一:

問題一:孫中山歷史評價問題,有人認為他與華盛頓和盧梭具有相似性,學生認同哪一種,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與華盛頓相似,學生分別將他們兩者在三個不同年齡階段所做的事業性質進行對比,發現其具有一致性,同時總體概括其一世事業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都被譽為國父等等

觀點二:認為與盧梭相似,學生回顧了盧梭的人民主權、契約論等主張,孫中山的理念中也體現了類似的觀點。同時學生創造性的提出盧梭的浪漫主義在孫中山的個人性格中有很強的體現,尤其是孫中山對袁世凱抱有的幻想。

問題二:學生根據材料回答孫中山和華盛頓辭職的原因,並對其辭職做出評價,5分鐘討論後,兩個小組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

觀點一:認為是孫中山的高風亮節,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

觀點二:補充另一個觀點,認為是被迫無奈,從而點明瞭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探究二:

學生就“最欣賞孫中山哪些地方”討論,並將其寫在白班上到講台上向學生講述

小組討論後都在白板上寫下了關鍵詞,其中兩位小組代表上台發言。

其一:講述了孫中山好幾點大家所不知的特點,如布衣總統,生活簡樸、不貪戀權力等。

其二:以其愛國為總點,分別從其救國,不貪戀權力等方面展開論述都有自己的觀點並且表達能力都不錯。

總的來説: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很明顯發言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且看得出來課前做了功課,涉及很廣。

但是就小組討論環節來看,很多小組成員在討論的時候並不積極參與,每組只有幾個同學在討論,有些同學都開始兩兩交談明顯不在討論相關話題,顯然每組回答問題已經指定好固定的人了,其他人就不做討論的努力了

學會了什麼

見習是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一件事情,我們小組各有分工,我就將我的的部分談談。我的任務是學生學到了什麼?除了課堂上的重點知識,孫中山的思想,貢獻。評價。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

這是一個重點班,班級的氣氛相當的活躍,我注意到,同學們除了教科書,事先都準備了厚厚的一疊參考資料。所以説不管課堂學到什麼,課後同學們至少學會了如何就某一主題去查閲資料。

在課堂上,老師先是挖詞填空,同學們爭相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學到了如何去把握機會,展示自己。以及如何歸納課本上的知識。

其次,經過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討論,部分同學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在別人反駁你的觀點時,進行維護觀點,改正觀點。

在討論之後的展示環節,同學們,一部分人學會了傾聽,另一部分人學會了如何去表達自己,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更好的吸引人多眼球。

……

除此之外,我還想提的是,學生本可以學到什麼。

第一,論從史出的思想方法,當一位男同學説他的觀點,故事,老師可以因勢利導,進行追問

第二,對於創新意識的重視,一位女同學提出孫中山的浪漫主義,老師應該在分析她的這一觀點的同時,對她予以表揚,表揚她在課堂上提出了這個相對新穎的思想。

第三,書寫能力,審美情趣,同學們上去寫字,有的非常美觀,有的很一般,老師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曆史是世界近現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內戰》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爭》之後,介紹了獨立後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它的實現,為以後美國的飛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美國內戰是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又一重要事件。學好本課不僅能夠對美國曆史進一步深入瞭解,為以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美國今天的發展也將有更深刻的認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據對教材具體內容的分析和對學生實際情況的瞭解,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

(1)基礎知識:美國領土擴張;“西進運動”;南北矛盾的激化;林肯;《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內戰的概況及其結果、美國內戰的評價。

(2)思想認識:

①美國領土擴張不僅採取欺詐,戰爭和收買等種種卑鄙手段,而且也在驅逐、屠殺印第安人的過程中實現的,它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美國資本主義就是在貪得無厭的領土擴張及對印第安人的慘無人道大屠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②美國內戰是在奴隸勞動制和自由勞動制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結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加速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3)能力培養

①通過教師引導,採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並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史料的閲讀,提高學生閲讀史料的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經濟制度間矛盾的演變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制度間的矛盾分析

二、説“學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從知識基礎來看:

世界史內容,高二學生幾乎沒基礎知識可言,只是在國中簡單地觸及到一些重大的事件。因此,講課時我注重了對基礎知識的落實。

2、從思維能力看:

高二學生對於歷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較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時已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因此,除了落實基礎知識外,本堂課我將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方法”

講解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傳授知識的過程。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採用了講述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並輔助以圖片、幻燈片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以“美國領土擴張動態圖”作為導入

2、講述新課: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但不是教學的全部。我本着使教材內容線索清晰、知識系統化,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處理。我分三個大問題講述:

第一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爆發的背景"。這裏我想學生講清楚四方面內容:①美國領土的擴張②南北矛盾③林肯當選美國總統

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比較複雜和陌生。在此我藉助於多媒體,通過多媒體展示在形、色、聲、動等多方面作用於學生的感官,有助於他們對美國領土擴張過程的理解。對領土擴張的評價,作一定的史料分析。

"南北矛盾"是本課重點和難點,為此我設計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並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活動程序為:創設歷史情境—結合擴展材料學生展開辯論—教師補充總結。

首先,採用描述法創設情境:一個國家存在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式,勢必會造成他們之間的矛盾,南北方到底存在什麼矛盾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時空,回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參議院。在這裏我們看到代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參議員和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的參議員,正在脣槍舌劍激烈地爭論着四個問題(顯示"南北矛盾"示意圖)。他們在原料、勞動力、市場、關税和西部領土等方面產生矛盾。現在我把同學分成兩組,一組同學代表北方大資產階級,另一組同學代表南方大種植園主。讓雙方進行討論如何在這幾個方面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辯論過程中教師注意補充和揭示辯論成果,並得出總結,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是內戰爆發的導火線。林肯是本節重要人物,不僅要講清他於美國內戰的關係,也要利用他的高貴品質對學生進行一定思想教育。

第二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過程

在此環節中,我將把握兩個原則:

1、線索清晰、過程簡要——按照內戰爆發、轉折和結束講述。

2、在內戰轉折方面作一定的停留和分析,具體講就是解決兩個問題“為何戰爭初期北方處於困境”和“北方如何有效地扭轉了戰局”。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我想充分利用P81兩段材料的分析得出——戰爭初期北方幻想妥協,也為最後“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係的啟示”作一定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其實就是突出《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民意順應”作用。

第三個大問題是美國內戰的評價問題。

關於對美國內戰的評價,就內容本身而言不難,在此想強化對歷史事件全面評價觀點的掌握。通過談話法和史料展示,使學生認識到美國內戰的積極意義在於,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為美國經濟發展掃除了障礙,使經濟得以騰飛,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其侷限在於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

3、課後小結:

通過講述法小結本課,理清線索,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繫。

五、説“特色”

1、以史導論,論從史出

本堂課將力求通過大量史料的展示來得出或者印證重要的問題和結論:如P80“西進運動”為什麼説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P82內戰初期北方幻想妥協,戰備鬆懈的原因;P83"美國內戰為什麼説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P83內戰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的表現”等培養學生嚴謹的歷史思維觀。

2、師生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用辯論的方式分析內戰前南北兩種經濟制度並存所體現的在各個領域存在的矛盾,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師生雙主體的作用。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本課最後通過設問“美國內戰對目前兩岸關係的啟發”一方面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的聯繫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認識相似的現實,強化歷史學科“以史為鑑”的功能。

總之,《美國內戰》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我通過深入鑽研教學大綱,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的,力求在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歷史説課稿 篇3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 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 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 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 自主獲取信息 。 知識積累較少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七年級歷史導言課,下面我從6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概述:

歷史課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的課程,國小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導言課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今後歷史課學習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礎。

二、説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 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資料,結合自己體驗,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導言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步瞭解歷史的包羅萬象,增強探究歷史的慾望。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學生只有感到學習歷史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會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鑑於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閲歷和體驗不足,學生能和教師提供的歷史素材產生共鳴是比較困難的;)

四、説教法: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元素或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問題引領,逐漸深入

2點撥法——促進聯想,拓展思路

3講授法——總結提升,減少盲目

五、説學法:

1討論法——觀點碰撞,借鑑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啟發;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使學生在傾聽和爭辯中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了歷史語言的表達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為三個板塊:1、什麼是歷史?2、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3、怎樣學歷史?

導入:

向學生做自我介紹,並將姓名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個“隋”字念什麼?”,“它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嗎?”“你的姓氏和中國歷史有關係嗎?”“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學可以試着説一説。”

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鬆的氣氛。第二是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就有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對於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我設計了4個活動:

①第一個活動:小組大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圖片反映的是什麼內容,什麼事件,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莊”的圖片,因為:第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第二瞭解舜這位歷史名人的歷史。

後面的4組圖片,秦朝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個活動:我來講故事,讓學生講一講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圖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偉大領袖。選取這些歷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學生在國小的學習過。二是這些名人身上都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質,是學生崇拜,學習的榜樣。

③第三個活動:考古大發現,讓學生做一做考古學家,猜一猜這些都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使用的是這4張圖片,這4張圖片能夠反映我國青銅業、絲織業和陶瓷業的最高水平。學生可能不全認識,通過猜測、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其中,三國時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和我們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個活動:一起去遊覽,通過做導遊,編寫導遊詞,來了解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使用的這些遺址遺蹟,第一學生通過電視、書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親身遊覽過。第二這些遺址能代表古代建築、雕塑的高水平,

通過這4個活動,能生動形象的感知歷史上的人、事、物。從而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連續的記錄。或者説是連續的記錄了人類的活動。它有兩個特點,時間上講的是過去的一切,內容上豐富,包羅萬象。

(二)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對於學習歷史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用了一組視頻,兩組圖片。

一組視頻:是準備了卧薪嚐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個歷史故事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大可分為兩類:一是知道了成語故事的由來,二是從中學到了一定的道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增長知識、啟迪思想

兩組圖片中其中一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考考你,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各有什麼用途?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因為四大發明是學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明,所以通過齊聲朗讀培根對四大發明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驕傲自豪情感,培養愛國精神。

另外一組圖片是反映近代侵華戰爭的圖片,通過活動:講述我所知道的這段歷史,讓學生講一講他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使用這幾幅圖片的目的是給學生視覺的震撼。通過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能夠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讓學生感悟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責任,保衞祖國,振興中華。

(三)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這個部分,主要是給學生提了一些學習上的要求,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一點點的滲透,所以沒有介紹。

(四)課後延伸

試着書寫自己自出生以來的歷史並加以點評、説明。在黑板報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互相瞭解一下大家的歷史。

提示: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你人生中發生的大事或者對你影響大的事情,並加以説明。

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8號考生,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少版國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課《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以下是我對本課的理解,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説明。

  首先教材分析:

《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是一節欣賞評述課。教材共向學生展示了十幅外國繪畫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戰爭、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課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課時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希臘時期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畫,課時二主要是學生了解17-19世紀的歷史畫作品並對當時的各個畫派有個初步的認識。整個教學都是圍繞着學生自主學習來進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最後能感受到歷史畫的獨特藝術美,並通過交流討論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之前已經進行了風景畫、靜物畫、肖像畫的欣賞教學,學生對美術作品欣賞方法與要點已有所領會,但歷史畫卻有所不同,它的題材往往是主題性的,內容獨特,意義重大。欣賞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要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欣賞、感受、分析與討論交流,接受藝術陶冶,提高文化修養。

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隻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閲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教學目標分析:

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曆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着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

先複習“歷史畫”的概念,

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並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

二、然後,進入新授階段。

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

緊接着,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裏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

三、接下來,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衞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

  一、課前,我認真備課。

(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並參考美術課程標準我確立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認知領域,通過欣賞和學習,使學生了解外國曆史、宗教畫的相關知識,着重掌握欣賞的方法和步驟;在技能領域,培養學生參與、合作、互動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在情感領域,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從經典名作中獲得審美享受;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歷史畫欣賞的特殊視角以及相關繪畫的表現形式、語言和風格,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二)、在教具使用方面,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深層次挖掘教材,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

(三)、因為版面限制,所以教材對作品的介紹少之又少,有幾幅重要的.作品甚至隻字未提,學生通過瀏覽教材不足以獲得知識上的滿足,所以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他們回家上網查閲資料,以補充教材知識量的不足。

  二、課上,我認真講課。

(一)、首先,我帶領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回顧。先複習“歷史畫”的概念,再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欣賞上節課學過的六件繪畫作品,並簡要回顧幾件重要作品的內容,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西班牙畫家委拉斯貴支的《勃魯達的投降》和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希奧島的屠殺》。

(二)、然後,進入新授階段。

因為這節課涉及了好幾位浪漫主義畫家,學生對“浪漫”這個詞語有些誤解,對浪漫主義繪畫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在講新課之前我先給學生補充了“浪漫主義”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把這個概念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文字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並找一名同學讀出來。

緊接着,開始欣賞法國畫家席裏柯的浪漫主義繪畫《梅杜薩之筏》,我把這幅畫作為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這幅畫取材於1816年7月法國一起嚴重的海難事件,艦長和軍官們只顧自己逃命而將150名乘客拋棄在一張臨時搭制的木筏上任其自生自滅,經過13天的漂流,木筏上發生了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慘劇,最後只存活10人。但是法國政府卻因為懼怕輿論的譴責而對此事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引起受難者的不滿,席裏柯在人民有冤無處訴的情況下憤然拿起畫筆,經過走訪生還船員、蒐集素材、現場寫生,最終用18個月完成了這幅震動法國、波及歐洲的“寫實”巨畫《梅杜薩之筏》。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欣賞、理解這件作品,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列出了欣賞提綱,並先讓學生來介紹作者,講述此畫的歷史背景、作品內容,並揭示主題,然後教師再在與畫面相和諧的音樂背景中將此畫的精髓部分娓娓道來,不但進一步深化了主題,而且渲染了氣氛,進行了情境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還向學生講述了有關“梅杜薩”的希臘神話故事,豐富了教學內容。

接下來,我又帶領學生們欣賞了西班牙畫家的《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俄國畫家蘇里柯夫的《近衞軍臨刑的早晨》和法國畫家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等作品。每件作品,都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於書上的大畫面,給學生造成視覺上的衝擊力,達到了欣賞的目的;同時,通過語言的表述,給學生以聽覺上的刺激,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我還向學生介紹了拿破崙和他妻子約瑟芬的奇聞軼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為了拓展學習內容,我巧妙設計了“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經過簡短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歷史畫不能被攝影所取代,因為“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繪畫作品要比攝影更典型,更具有感染力,而且其含義也更為深刻。

(四)、在自我評介方面,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哪些收穫和心得,歸納有三:第一,通過欣賞書上的繪畫作品,使我們看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所以我們應該呼籲世界和平,堅決反對戰爭,並珍惜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美好生活。第二,通過學習,我們應該學習畫家所具有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人民伸張正義的良好品格。第三,我們還應該學習畫家求真務實、刻苦鑽研的敬業精神。

  板書設計

歷史的畫卷——外國曆史、宗教畫賞析

歷史畫——《最後的晚餐》、《勃魯達的投降》、《希奧島的屠殺》。

浪漫主義

欣賞——《梅杜薩之筏》、《1808年5月3日夜間的槍殺》、《近衞軍臨刑的早晨》、《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歷史畫能否被攝影作品所取代?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説明,請各位評委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6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説課稿 篇7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 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強化能;力培養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師生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1、 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

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

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

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

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

d、總理衙門的推動 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

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

(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

(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

(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 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標籤: 説課稿 七篇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62o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