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説課稿模板錦集5篇

歷史説課稿模板錦集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説課稿模板錦集5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於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説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聯繫,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繫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將採用現實引入法,聯繫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通過大學聯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閲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閲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採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麼?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後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麼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後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着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麼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置,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並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並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鑑於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採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置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於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閲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後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後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後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閲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並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説的話,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並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都是祖國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為祖國的穩定和繁榮作出了貢獻。為此,課程標準選擇少數民族分佈的內容,使學生從地域空間的角度,認識加強民族團結對於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

二、説學習目標

1.認識偉大祖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認識祖國大家庭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數民族在中國分佈的位置。

3.瞭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

二、説重難點

教學重點: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應該是一律平等、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2.瞭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在服飾、飲食、音樂舞蹈樂器、、節日、習俗上的特色。

教學難點:瞭解一些有關民族團結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間如何和睦相處。

三、説教學策略

小組討論、資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識圖、歌曲播放

四、説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歌曲《愛我中華》、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祖國政區掛圖、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赫哲族、滿族、朝鮮族)

四、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情趣

問:喜歡宋祖英的歌嗎?

下面我們共同欣賞她演唱的歌曲《愛我中華》。(配圖播放歌曲)這首歌好聽嗎?聽完這首歌你記住了什麼?

師:歌中把我們偉大的祖國比喻成一個大家庭,56個民族就像56個兄弟姐妹。那麼你們知道中國這個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嗎?漢族人口有多少?

板書:56個民族13億漢約12億

師: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裏,56個民族相處的怎麼樣呢?你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形容嗎?

課件:和睦的家庭

板書課題: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課題明確題意

解題: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嗎?

學生活動1

小組小聲交流:你怎樣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板書:平等友愛團結互助

(2)引導提問突出重點

學生活動2

圍繞課題提問題:你想了解有關“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問題?

板書:服飾美食節日歌舞民居風俗

課件出示:

請每個小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話題一你能説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話題三少數民族有哪些美食?

話題四少數民族的住房和我們一樣嗎?

話題五少數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樂?

話題六少數民族有什麼風俗?

(3)合作探究教師參與

學生活動3

選擇自己小組喜愛的話題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進行組內交流。

(4)暢談彙報深化擴展

學生活動4各小組結合教材、插圖及資料暢談彙報

話題一你能説出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嗎?他們分佈在哪些省?

板書:蒙維傣壯赫哲滿鮮

學生活動5趣味識圖(出示中國政區圖)

將一些少數民族的名稱貼到地圖上的相應位置。

(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全國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滿族、朝鮮族)

話題二少數民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6暢談不同民族的服飾。

傣族: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窄袖緊緊套着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銀腰帶統裙長至腳踝,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圍”之美,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師:有人説,傣族婦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歎為觀止。只要瞭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師:同學們願意欣賞這些漂亮的民族服裝嗎?

歷史説課稿 篇3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華東師範大學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第7課《社會變革與商鞅變法》。

下面,我將從説目標、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説目標

參考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將本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道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為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感悟順應時勢堅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確定以上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

一是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在本單元乃至歷史學中的地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商鞅變法為秦的日益強大和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剛入國中不久,基本上能夠適應國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求知慾。但對本學科的特點缺乏瞭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內容;

由於商鞅變法是當時社會變革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商鞅變法何以順應時勢,為秦的強大奠定基礎。

二、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着啟發式的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課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採用作圖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用討論法、分析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影響採用探究法;

三、説學法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要落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設計學法必須從實情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及新課程理念,本節課簡單問題(如: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歷史概念)採取自主學習;有難度問題如: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取合作學習;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影響採取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説教學過程

要使教學目標高效實現,還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為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激發學生興趣,講述“數典忘祖、楚王問鼎”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興趣,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走進本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課。

第一、春秋與戰國。指導學生自學東周、春秋、戰國的概念,搭建時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爭霸的原因及後果,講授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併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變法。1、講述商鞅早年經歷,體會商鞅變法的思想來源;2、討論:商鞅廢除了那些舊制度?採取了哪些有利於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3、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體會改革的艱難與曲折;4、探究為何商鞅變法在各國變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環節課堂收穫(感想、體會)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在本節課主要學習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環節作業設計:作業的內容適中,旨在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學得更好。

第六環節教學反思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

歷史説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瞭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複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説,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閲、蒐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通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侷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者

為什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1.孔子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評價: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1)“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範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對象:“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説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提出問題)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麼?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並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説,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遊列國,兜售“仁”“禮”學説。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後來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地位

新編教材《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共有8節,反映了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這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階級關係的新變化;中國人民的抗爭;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劇等方面內容。頭緒多,內容豐富。

《洋務運動》是本章的第二節。洋務運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產生,進行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實踐,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對中國社會的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本節教材,有助於理解以後教材中涉及的中國近代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以及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抵禦外來侵略等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和理解洋務派、頑固派、洋務運動的時間、主要代表、口號、主要內容,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等基本內容。

2、德育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發展過程的瞭解,認識順應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過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

3、能力目標:

通過對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歸納,培養學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過對洋務派和頑固派的對比,培養學生比較事物異同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材分析:

重點: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主要內容和失敗原因。

難點:全面、正確地評價洋務運動。

  四、説教具:

學生學習提綱,自制課件。

  五、説教學方法

主要採取“導讀—共析—鞏固”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教師以設疑、析疑為主;學生以閲讀教材、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為主。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多邊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六、説教學過程:

1、問題導讀:教師依據教材,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務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不同?②歸納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③洋務運動為什麼會破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2、異同比較:①在閲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洋務運動的背景:a、內憂外患,為維護清朝封建統治;b、外國技術逐漸傳入;c、慈 禧太后採取支持的策略;d、總理衙門的推動。②師生共同分析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a 、不同點:對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態度不一樣;d、相同點: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3)補充説明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學生歸納:檢查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筆記,對洋務運動的“分期、口號和主要內容”是否完整歸納出來,並請學生簡要回答:(1)兩個階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強”;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舉辦新式教育等四個方面。然後教師扼要地點明軍事工業的性質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

4、深入分析:依據教材內容的提示,要求學生結合已知知識,對洋務運動破產的四個原因展開分析,重點理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進一步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和中國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是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障礙。

5、客觀評價:洋務運動最終是破產了,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客觀地、辯徵地對洋務運動加以評價,這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重在提示:要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去分析;切入點是洋務運動的目的、實踐及其影響。

  七、練習鞏固:

i. 小結:目的——主要內容——結果

ii. 佈置作業:P39問答題第二題、P40閲讀與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4vv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