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典故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精華經典歷史典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

負米養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着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歎説:“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揹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孔子讚揚他説:“你侍奉父母,可以説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發出的`歎息。這與子路的心態不謀而合。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麼能算一個好學生?長大後,他怎麼能尊重老人、贍養老人?怎麼能擔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2

筆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説:“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説一,昭王絕不説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説:“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説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説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

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衞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就是説自己知道好的東西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4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裏看。本意是從竹管裏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於死亡的人,所以當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説中黃帝時代的神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説,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祕方,能隔牆給人看病,並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麼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弟子外出巡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牆聽到宮內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麼事,他就向宮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去世。扁鵲又問:“他什麼時候去世的?得了什麼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藉自己的經驗,已經知道太子得了什麼病。於是,他對守門人説:“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説:“先生該不是胡説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説上古有個姓俞的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後剖開皮膚,疏通經脈。先生的醫術能如此,那麼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扁鵲歎息説:“您説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裏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神情,就能説出病因在什麼地方。”

守門人見他説得很有把握,終於答應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後為太子實施鍼灸。當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後,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脣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後,扁鵲又為太子配製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後,他對君主説:“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裏,他不相信也不瞭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術,只能説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裏。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5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作者:【曹鬆】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説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説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裏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裏“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裏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鬆(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

曹鬆為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裏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於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幹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遊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歎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鬆詩集》2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6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會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説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於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着響亮的號角,從夏統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説:“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啊!”夏統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的心,不解地説:“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彙。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於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於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慾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禦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着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7

鴻鵠之志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於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税,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於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裏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歎息了好長時間以後,對同伴們説:“假如以後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着回答他説:“我們都是被人僱來耕地的農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説:“燕子和麻雀又怎麼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後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舒爾茨説:“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着復國之志,卧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鬥終生,實現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着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8

活着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經常會得到最好的。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坐的車票。可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準備,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説,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捨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裏尚餘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他説,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車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揹負着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沒有了。與活着2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直站到下車。

人生哲理:自信、執着、富有遠見、勤於實踐,會讓你握有一張人生之旅永遠的坐票。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9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着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説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説着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脱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麼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説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譭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説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説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説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0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釋義】夸父:古傳説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羣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羣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裏很難過,他仰頭望着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有的人説:“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説:“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説:“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於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飢。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後,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於平庸一生,不願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後向着既定的目標努力奮鬥。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1

[釋義]葉公:春秋時陳國的一個人;好:愛好。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並非真正地愛好它;甚至畏懼它。

[語出]《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正音]好;不能讀作“hǎo”。

[辨形]龍;不能寫作“尤”。

[近義]表裏不一言不由衷

[反義]名副其實名實相符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定語、賓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他表示願意幫助別人;但當有人向他求援時;卻避退三舍;這與~毫無差別。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説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説魯哀公這麼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説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着別的國君説説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伕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伕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伕去把子張請來。車伕對魯哀公説: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伕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伕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鈎上畫着龍,在酒具上刻着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裏,它把頭伸進窗户裏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國小生作文,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2

莊子路過老對手惠施的墓地時,上前痛哭了一番。人們問他是什麼原因讓他這樣傷心,他説,因為自己再也沒有這樣的'好對手了。

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前,一直把月球當做自己要征服的對手。登月成功後,他因一下子失去了需要挑戰的更強的對手而精神抑鬱,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

素材解讀:

對手是挑戰者,也是同行者,因為對手常能喚起自己迎接挑戰、完善自我的衝動與渴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對手既是我們需要超越的目標,更是激勵我們攀登人生新高峯的力量。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3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4

從朱温建立樑朝開始的五十多年裏,中原地區前後換了五個短暫的王朝——樑、唐、晉、漢、周(為了跟以前相同名稱的王朝區別,歷史上把它們稱做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起來叫做五代。五代時期,在南方和巴蜀地方,還有許多割據政權,有的稱帝,有的稱王,前後一共建立了九個國(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後蜀、南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漢,一共是十國。所以五代時期又叫做“五代十國”時期。朱温即位不久,鎮海(治所在今浙江杭州)節度使錢鏐(音liú)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賀,表示願意稱臣。朱温十分高興,馬上封他做吳越王。

錢鏐原來出身貧窮,年青時候做過鹽販,後來到浙西鎮將董昌手下當部將。黃巢起義軍攻打浙東的時候,錢鏐用小股兵力保住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認為他有功,封他為都指揮使,後來,又提拔為節度使。

錢鏐當上節度使以後,擺起闊綽來。在臨安蓋起豪華的住宅,出門的時候,坐車騎馬,都有兵士護送。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做法,很不滿意。每次聽到錢鏐要出門,就有意避開。

錢鏐得知父親迴避他,心裏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車馬,不帶隨從,步行到他父親的家裏,問老人為什麼要回避他。

老人説:“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魚種莊稼過活的,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現在你掙到這個地位,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跟人家爭城奪池。我怕我們錢家今後要遭難了。”

錢鏐z聽了,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囑咐。打那以後,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這塊割據地區。當時,吳越是個小國,北方的吳國比吳越強大,吳越國常常受他們的威脅。

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盪的環境裏,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裏睡覺,為了不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着它休息;如果睡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他又在卧室裏放了一個盛着粉的盤子,夜裏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他不但自己保持警惕,對他的將士要求也挺嚴。每天夜裏在他住所周圍,有兵士值更巡邏。有一天晚上,值更的兵士坐在牆腳邊打起盹來。忽然,隔牆飛來幾顆銅彈子,正好掉在兵士身邊,把兵士驚醒過來。兵士們後來知道這些銅彈子是錢鏐從牆裏打過來的,在值更的`時候,就不敢打盹了。

又有一天夜裏,錢鏐穿了便服,打北門進城。城門已經關閉了。錢鏐在城外高喊開門,管門的小吏不理他。錢鏐説:

“我是大王派出去辦事的,現在急着要回城。”小吏説:“夜深了,別説是大王派的人,就是大王親自來,也不能開。”

錢鏐在城外繞了半個圈子,打南門進了城。第二天,他把管北門的小吏找來,稱讚他辦事認真,並且給他一筆賞金。

錢鏐就是靠他的謹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吳越的統治地位。吳越國雖然小,但是因為長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經濟漸漸繁榮起來。

錢鏐鞏固了他的統治,就過起奢侈的生活來。他把臨安城擴大了三十里,大造亭台樓閣,把自己的王府造得像龍宮一樣。這樣做,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錢鏐還徵發民工修築錢塘江的石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往裏灌;又叫人鑿平江裏的大礁石,方便船隻來往。因為他在興修水利方面做了一點事,所以民間給他起個外號,叫“海龍王”。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5

公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

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説,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鋭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6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説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築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於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佈流言,説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鼈。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衝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7

鵬程萬里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逍遙遊》。

【釋義】鵬:傳説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説,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裏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裏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裏,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隻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雲一樣。

大鵬鳥乘着旋轉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着旋風,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衝入雲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裏。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隻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説:“它將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裏外的地方,是為什麼呢?”

後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説:“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願。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過努力之後,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8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繡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説,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麼,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麼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麼,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麼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説:“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精華經典歷史典故19

發生在西漢時期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活被搞得一團糟。後來人們便將這兩次叛亂聯繫起來,構成了"亂七八糟"這句成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vwkk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