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説課稿五篇

關於歷史説課稿五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歷史説課稿五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 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國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説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 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

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 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 自主獲取信息 。 知識積累較少 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説:“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 然後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説板書設計: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以隋為鑑,以民為本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歷史説課稿 篇2

我今天所説的課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第16課,題目是《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一:教材的地位

眾所周知,明朝是我國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與此同時,西方正經歷着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興起。明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 和 君權的加強有利於恢復生產發展,所以鄭和能下西洋開展主動外交。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後期開始一直演繹着被動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課是一個轉折點,承上啟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比較豐富,我對教材進行整理,把它們拗成兩段:一是主動外交,鄭和下西洋;二是被動外交,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在對立中把握教材內容。我們學習歷史要達到“以史為鑑”的目的,基於這種看法,我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前主動後被動的外交概況。

2、過程與方法:本課圖文資料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圖文分析歸納的能力;對航海英雄鄭和和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評事評人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壯舉,這種開拓精神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戚繼光抗倭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鄭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國當時的造船業和經濟的發達,還有大無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燕過留聲,人過留名”,至今亞非人民紀念鄭和,意義非同一般,需重點掌握。戚繼光抗倭成功是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它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

本課的難點是:空間概念多,學生在世界歷史知識方面的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四、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比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藉助歷史地圖等感性材料來學習歷史。與此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養,這樣做都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美國有位教育學家説過,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指導學生模擬鄭和下西洋,再談談自己的感受,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五、教學方法

我們常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材和學情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本課圖文資料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豐富的圖文資料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符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2、比較法:①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新航路的開闢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將明前主動後被動的外交概況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落後了。用比較法有利於加快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進程。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展示西洋圖,點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有關紀念三保的史實,設置問題;三保是何許人物?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地區人們的紀念?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設計目的是身臨其境,吸引學生興趣,點題。

(二)、學習新課

環節一,鄭和下西洋。步驟一,瞭解“三保”。組織學生自學小字部分有關三保的資料,思考“動腦筋”鄭和為什麼能實現遠航?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將優秀人物的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素質。步驟二:鄭和下西洋。師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鄭和下西洋的盛況,與西方新航路的開闢進行橫向比較,引導學生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在比較中將重點解決。教師小結:明朝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君權的加強,有利於恢復生產發展,鄭和才能下西洋展開主動外交。但是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資本主義的強大,明朝中後期開始一直演繹着被動外交的局面。

環節二,戚繼光抗倭。步驟一、瞭解倭寇,瞭解戚繼光。組織學生自學相關知識,在正反面比較中體驗民族英雄。步驟二,探討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組織學生討論原因,引導學生科學地評人評事,培養學生綜合評人評事的能力,在愛國主義情境中使重點突出。

環節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欣賞音樂《七子之歌》,設置問題:為什麼澳門被稱為“媽港”?組織學生自學,由學生講葡萄牙攫取在澳門居住權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播放“澳門迴歸”的紀實片片段,拉近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佈置作業:1、組織學生分組分段模擬鄭和下西洋,發揮想象力,創設各種情境,念出相關地名,並談談自己的感受。在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使難點得以解決。

2、聯繫我國神七發射成功這一熱點問題,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如何在新時代下發揚鄭和的航海精神?為此我們還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會給我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設計的目的回到了“以史為鑑”,使學生知、信、行上達到統一。

(四)、課堂小結:明朝前主動後被動的外交概況,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資本主義強大的原因。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使國家強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吧。

歷史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説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後國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係。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係史,對學生今後正確認識、分析複雜的國際關係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並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道鐵幕演説,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

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這是戰後“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採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並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後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導入新課(5分鐘)

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牆》為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並通過丘吉爾對戰後國際關係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課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後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2.框架補充完整後,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採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閲讀思考後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並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着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然後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啟示進行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後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並瞭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佈置作業(1分鐘)

通過適當的課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於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並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係的微妙變化,之後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並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歷史説課稿 篇4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繫,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説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着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閲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着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歷史説課稿 篇5

你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華東師範大學新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 單元第7課《社會變革與商鞅變法》。

下面,我將從説目標、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説課。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説目標

參考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將本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道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為秦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感悟順應時勢堅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確定以上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依據:

一是基於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標要求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本節課內容在本單元乃至歷史學中的地位):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商鞅變法為秦的日益強大和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三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七年級學生剛入國中不久,基本上能夠適應國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求知慾。但對本學科的特點缺乏瞭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所以需要教師正確引導。

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內容;

由於商鞅變法是當時社會變革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商鞅變法何以順應時勢,為秦的強大奠定基礎。

二、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着啟發式的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本課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等歷史概念採用作圖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用討論法、分析法;

對本課商鞅變法的影響採用探究法;

三、説學法

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要落在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設計學法必須從實情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及新課程理念,本節課簡單問題(如: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歷史概念)採取自主學習;有難度問題如: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基本內容採取合作學習;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影響採取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説教學過程

要使教學目標高效實現,還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為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激發學生興趣,講述“數典忘祖、楚王問鼎”的故事,引入新課。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興趣,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走進本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課。

第一、春秋與戰國。指導學生自學東周、春秋、戰國的概念,搭建時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爭霸的原因及後果,講授戰國時代殘酷的兼併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變法。1、講述商鞅早年經歷,體會商鞅變法的思想來源;2、討論:商鞅廢除了那些舊制度?採取了哪些有利於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3、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體會改革的艱難與曲折;4、探究為何商鞅變法在各國變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環節課堂收穫(感想、體會)

第四環節課堂總結:在本節課主要學習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環節作業設計:作業的內容適中,旨在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學得更好。

第六環節教學反思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各位老師提出批評意見,謝謝!

標籤: 説課稿 五篇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4k55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