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關於歷史説課稿集錦9篇

關於歷史説課稿集錦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歷史説課稿集錦9篇

歷史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七年級歷史導言課,下面我從6個方面説這堂課的設計:

一、概述:

歷史課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的課程,國小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導言課的目的在於指導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為什麼要學習歷史,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今後歷史課學習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礎。

二、説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了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 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資料,結合自己體驗,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導言課,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步瞭解歷史的包羅萬象,增強探究歷史的慾望。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什麼是歷史,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學生只有感到學習歷史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會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體會學習歷史的價值(鑑於七年級學生的人生閲歷和體驗不足,學生能和教師提供的歷史素材產生共鳴是比較困難的;)

四、説教法: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元素或問題,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1提問法——問題引領,逐漸深入

2點撥法——促進聯想,拓展思路

3講授法——總結提升,減少盲目

五、説學法:

1討論法——觀點碰撞,借鑑提高

2合作法——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內討論,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啟發;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使學生在傾聽和爭辯中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了歷史語言的表達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分為三個板塊:1、什麼是歷史?2、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3、怎樣學歷史?

導入:

向學生做自我介紹,並將姓名寫在黑板上。提問:“哪位同學知道這個“隋”字念什麼?”,“它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嗎?”“你的姓氏和中國歷史有關係嗎?”“如果有姓秦和姓唐的同學可以試着説一説。”

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創造輕鬆的氣氛。第二是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邊就有歷史。

(一)什麼是歷史

對於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我設計了4個活動:

①第一個活動:小組大競賽,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圖片反映的是什麼內容,什麼事件,比一比哪個組的同學知道的歷史事件多。

使用“舜耕路、舜耕山莊”的圖片,因為:第一離我們的生活很近。第二瞭解舜這位歷史名人的歷史。

後面的4組圖片,秦朝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是我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學生不可不知道。

②第二個活動:我來講故事,讓學生講一講所知道的名人的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使用的圖片,有文人,使者,有民族英雄,有偉大領袖。選取這些歷史名人的原因:

一是我翻看了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學生在國小的學習過。二是這些名人身上都有偉大的成就,高尚的品質,是學生崇拜,學習的榜樣。

③第三個活動:考古大發現,讓學生做一做考古學家,猜一猜這些都是什麼物品?有什麼用途?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使用的是這4張圖片,這4張圖片能夠反映我國青銅業、絲織業和陶瓷業的最高水平。學生可能不全認識,通過猜測、討論,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其中,三國時期的青瓷方格盒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它和我們今天的快餐盒很相似。

④第四個活動:一起去遊覽,通過做導遊,編寫導遊詞,來了解古代輝煌的建築、藝術成就。使用的這些遺址遺蹟,第一學生通過電視、書本等方式很熟悉,或者親身遊覽過。第二這些遺址能代表古代建築、雕塑的高水平,

通過這4個活動,能生動形象的感知歷史上的人、事、物。從而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認識:歷史就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連續的記錄。或者説是連續的記錄了人類的活動。它有兩個特點,時間上講的是過去的一切,內容上豐富,包羅萬象。

(二)學習歷史有什麼意義

對於學習歷史的意義這個問題,我用了一組視頻,兩組圖片。

一組視頻:是準備了卧薪嚐膽、破釜沉舟、聞雞起舞三個歷史故事的視頻錄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這些歷史故事你學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大可分為兩類:一是知道了成語故事的由來,二是從中學到了一定的道理。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價值:增長知識、啟迪思想

兩組圖片中其中一組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考考你,知道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嗎?它們各有什麼用途?組內同學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因為四大發明是學生熟知的古代科技,而且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科技水平的發明,所以通過齊聲朗讀培根對四大發明的評價,激發學生的驕傲自豪情感,培養愛國精神。

另外一組圖片是反映近代侵華戰爭的圖片,通過活動:講述我所知道的這段歷史,讓學生講一講他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和認識。使用這幾幅圖片的目的是給學生視覺的震撼。通過觸目驚心的圖片和數字,能夠激起學生對侵略者的憎恨,更能讓學生感悟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起責任,保衞祖國,振興中華。

(三)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

這個部分,主要是給學生提了一些學習上的要求,關於學習歷史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在以後的課堂上一點點的滲透,所以沒有介紹。

(四)課後延伸

試着書寫自己自出生以來的歷史並加以點評、説明。在黑板報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互相瞭解一下大家的歷史。

提示:按時間順序,記錄下你人生中發生的大事或者對你影響大的事情,並加以説明。

歷史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美國內戰》一課在繼《美國獨立戰爭》之後,介紹了獨立後的美國領土的擴張,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內戰爆發概況及其結果。其中領土擴張和內戰是重點,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問題是難點。基於當今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我考慮採用以下教學程序及方式處理本課教材。

二、教學流程:

1、導入回憶

通過屏幕展示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提出問題,在提問回憶的基礎上,老師再繼續追問,設置探究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這樣通過舊的知識提出新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接受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2、探究

①讀、探、議

讓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並思考導入時提出的探究問題,即:獨立後的美國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中還存在着什麼內部障礙?然後小組討論,再讓學生髮言,交流討論結果。通過該環節,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分析歸納,獲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讀全文,找障礙,這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書上沒有明確的指出障礙是什麼?這是要靠通過讀全文,分析全文內容後才能得出結論的,這時安排小組討論,既可以打破讀書時沉悶的課堂氣氛,更能加強學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師可適當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出獨立的美國還存在着領土狹小,南北矛盾等障礙,培養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歷史説課稿 篇3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進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奔馳的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視頻,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通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通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繫,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通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説明。通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着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通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閲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通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着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歷史説課稿 篇4

一、教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九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世界格局》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後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説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麼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着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閲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着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於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並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卡斯特羅

3、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湧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四、鞏固練習

歷史説課稿 篇5

一、 概説:

英中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繫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繫,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繫,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敍述英中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敍述英國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説明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國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採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於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説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着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説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英中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説: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英中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英中戰爭能否避免?為什麼?這一設計是由於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於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着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大學聯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繫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徵,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英中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繫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英中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英中戰爭的過程時,由於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瞭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英中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於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採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英中戰爭

英中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略述英中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説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二)、階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三)、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於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並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説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着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説課稿 篇6

一、教材結構分析

這是歷史與社會八(下)第五單元第五課——面臨挑戰的中國的第四框內容,“來自海上的挑戰”──以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歐洲殖民者東來和馬戛爾尼來華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西方文明的東來與野蠻侵略的並存,這也使中國人民開始了英勇的鬥爭。最後,暗示出古老的中國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學生分析

借班上課對學生的瞭解不夠,但八年級的學生,處在這一時期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任何事總想試一試,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儘可能的從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故事等入手,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另外,經過一個半學期《歷史與社會》的學習,分析、綜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運用歷史的、辨證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三、教學分析

這節課我從三個板快進行教學,分別是鄭和下西洋、面臨的挑戰、以史為鏡。

[鄭和下西洋]:本節課的主題是“來自海上的挑戰”,而且還有《綜合探究五: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對於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的論述。因此這部分內容,我沒有具體展開,主要是要通過這部分學習讓學生了解明清統治者對海外探索的嘗試與拒絕。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閲讀課文和圖冊,獲取自己所需答案。不僅有利於節約時間、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有效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化標準。

[面臨的挑戰部分]: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禮教明清統治者對西方殖民者的到來所持的態度與採取的措施,並在次基礎上比較同一時期,西方對待外來事物的不同態度,讓學生理解中國為什麼會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漸落後的原因。

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要求學生閲讀教材、資料上的小故事、圖片等內容,列舉新航路的開闢給中國在科技、領土、經濟等領域帶來那些挑戰,並將明清時期的中國放到世界歷史發展的背景之下,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辨證的眼光,全面、準確的認識這段歷史背景。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從科技、領土以及經濟等領域列舉明清時期中國面臨挑戰的史實。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於演繹法比較陌生,無法準確的對史實進行歸納、整理。因此,我把此題改為歸納法,先説史實,最後由老師與學生一起對這些史實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利於被學生接受。

[以史為鏡]: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拓展,也是本節課的高潮。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分析現實,為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

四、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恰當,主要是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結果、影響等論述的過多,因此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多。

2、這次開課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動,來的同行比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課,所以比較擁擠,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面比較狹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學生回答),阻礙了許多學生髮揮的機會。

3、借班教學,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所以教學設計相對比較死板。在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比較少。

歷史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中的一課,是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是早期國家的產生,比較重要。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興衰。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説出西周的分封制,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2)培養學生分析課題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本課的內容進行整合,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現狀,實行問題導航式教學模式。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複雜歷史現象和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課以教師講述為輔助,把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定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光輝的文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

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及朝代興亡的歷史性規律。

(五)教學手段

為了生動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校興趣,提高良好的課堂效果。

二、説教法

1、採用問題導航式教學法

首先根據本課課題的"興"與"亡"二字,設計了"自主先學 整理史料"的問題表格,引領學生對比分析"興"與"亡"的國君及時間,然後再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個小問題,以圖説文,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對學生進行分組導學,採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辯論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

三、説學法

引導學生分析夏商西周滅亡的原因及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並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禪讓制到家天下"的視頻,並引導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解決如下問題: 片中的誰破壞了"公天下"的禪讓制?

取而代之的是哪種制度?

此制度結束了____社會步入了____社會。

在增強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有目標地理解了公天下變家天下這一知識難點。 世襲制的開始,標誌着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二)分析課題,出示目標

1.首先分析課題涉及到幾個朝代?分別講到了朝代的興和亡?最終再讓學生了解這近一千三百年的興亡規律是什麼?

2.出示目標,學生學習目標定位。

(三)講授新課

1、整體感知 興亡線索-----自主先學 整理信息出示表格,學生自主看書五分鐘後,展示交流並標記課本。

注意:興與亡的對比及由興轉衰的過渡。

2、細化知識 君臣史事------明君暴君 道盡興亡事(1)學生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至兩分鐘。

(2)學生再進一步看書將人與事填入相應的朝代卡中,準備三分鐘後再同位交流並且展示。

(3)學生分兩組分別對以下幾個問題思考並回答展示:

為何夏的建立標誌着國家的產生?

而炎黃堯舜統治時是部落聯盟呢?

盤庚遷都的原因有哪些呢?

將牧野之戰填入西周對嗎?

(4)分析史料 揭密分封:

通過圖象、動畫及聲音等巧妙地展示了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及作用。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想,一邊記。多位學生在互相補充下回答完整後,標記課本並進行短時地形象記憶。接下來設置了"草擬聖旨領悟聖意"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周天子的身份給姜尚分封齊地,且詔書中要包含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待學生準備一分鐘後展示,最終教師展示配音的詔書,其內容如下:

為了加強對齊地的管理,現將齊地人民及土地賜於姜尚進行管治。太平之時姜尚要鎮守齊地,周室危機之時要出兵保護周室安全,此外,還要定期進京朝貢和述職。望姜尚勤政愛民,發展生產,振興齊地經濟,開拓周室疆土。

這樣做既附合了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最後就問學生"分封制"真能保西周太平下去嗎?它有沒有弊端呢?演示動畫,讓學生明確"諸侯勢力膨脹,威脅周室安全"的歷史事實,也為之後的春秋戰國亂悠悠埋下伏筆。

3、認識歷史,感悟昇華------歷史軌跡 藴藏玄機首先再次出現興亡表格,引導學生提出探尋興亡玄機的原因。之後出示了兩段自制且錄音的可以反應明君興國和暴君亡國的兩則史料。

史料如下:

湯任用賢臣伊尹,關心百姓,農民和商人各安其業,商朝很快強大起來……周文王勤於國事,重視農業生產,重用賢才姜尚,周國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其子周武王經牧野之戰後,打敗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夏桀徵發百姓建造宮殿,終日飲酒作樂,把百姓當成坐騎,百姓恨透了他,竟想與桀同歸於盡……商紂王建造宮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人民,同時建立鹿台,搶掠百姓財產,失盡民心,所以人民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周厲王暴虐無道,使人民不滿,引發國人亂動,後來還上演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一幕,至此,周王室失信於天下,終於走上了滅國的道路。

歷史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説,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於後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着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説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説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閲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裏的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情況並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後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麼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閲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閲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瞭解閲讀情況並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非淺呢?請舉例説明。(讓學生説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後)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户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資治通鑑》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説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説説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後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後佈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後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後人評説,你怎麼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歷史説課稿 篇9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第二框《商人的地位變了》。

一、説教材和課標

本課從商人的經營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貴族經濟地位的變化以及農民角色的轉變,描述了工商業的興起改變了國家的經濟政策、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説明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等相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所以本課教學內容在教材中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

與本課對應的課標是:

4-3列舉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説明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與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二、説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手工工場的特點和對社會的影響,對工商業的興起改變農業社會的面貌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全面的分析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因而本課教學應温故知新、複習導入;同時創設思辨歷史情境,提高學生思辨能力;模擬歷史情境,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和比較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和理解不斷深入。

八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因而本課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情緒狀態和思緒狀態,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國中學生雖已經歷過合作學習,但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小組思想概括和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教學應注意將合作學習與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言的方式培養其小組思想概括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説學習目標

根據《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教學的實際以及學情設計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伊麗莎白女王的重商政策,理解其重商政策對商人地位的影響;

2、瞭解貴族沒落的情況;

3、理解新的社會階層的誕生:早期的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入小説《威尼斯商人》、指導學生閲讀書本圖5-5以及“富格爾寫給國王的信”、尋找伊麗莎白一世的措施等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理解商人地位的提高。

2、通過温故知新、問題思考、材料分析、歌謠感悟,知識小結,課外拓展、課堂小結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產力的提高對人類生活變化、社會地位改變的過程;領悟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理解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着社會變革的道理。

四、説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商人地位發生改變。理由是隨着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商人地位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最終導致了貴族和農民階層的變化。

難點是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理由是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這些概念比較抽象,對國中學生來説,較難理解。

五、説教法與學法

1、教法選擇

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我認為,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和對比教學法等,採用前兩種教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興趣與思維,努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效問題,使教學有的放矢,順利達成課標要求。採用對比教學法則主要為了強化知識之間的對比,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學法指導

合作討論法:小組成員在一定的合作任務的指引下,通過發表和交流個人觀點,達到經驗共享,提升問題解決的水平。教師提供四個任務情境,小組可任選其中一個,突現小組討論話題選擇的自主性。

在教學中,要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六、説教學環節

1、教學思路:本課教學落實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理念,重組教材內容,運用模擬歷史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富商的“牛氣沖天”,理解西歐各國君主“力排眾議,牛力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體會貴族”無力迴天、走向衰落,只好吹破牛皮”的尷尬,,感受農民做牛做馬的無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社會各階層發生的深刻變化。

2、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温故知新】

出示問題:西歐手工工場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方面的變化?

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手工工場的出現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出現新產品。還促使整個社會的階層、階級結構等發生了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

在師生討論中引出課題。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願望。

新課教學

【談一談】

【寫一寫】

【比一比】

【填一填】

【演一演】

【悟一悟】

多媒體導入莎士比亞著名小説《威尼斯商人》;讓學生談談書中對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輿論及小説、劇本對商人怎樣的態度?

多媒體提供任務情景後問:國王欠富格爾鉅額錢款沒有及時歸,請你扮演16世紀歐洲的富商富格爾,要寫了一封信給國王討還欠款。寫好後要求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語氣來把信讀出來?然後回答為什麼能用這種語氣?

出示材料:英國、法國和中國對工商業所採取的不同政策的材料

要求學生回答:1、不同的商業政策對商人的地位有什麼影響?

2、商人地位的變化,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3、不同的商業政策會導致怎樣不同的影響?

多媒體出示:

商人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經營方式的變化

政治地位的變化

經濟地位的變化

學生閲讀情景材料並回答。

學生思考後寫信,討論交流回答。

學生思考並自由回答,相互補充。

學生閲讀課本後進行歸納,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觀看錶演並體會貴族地位的變化。

學生閲讀感悟農民地位的變化,自由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原則,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獲得知識和共同進步,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提供的結論,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對於表現出色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予以表揚,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出示閲讀卡內容——沒落的貴族。

要求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女房東和貴族太太。

出示一則歌謠。

從這個民謠中,你能感受到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

歸納小結

板書三變的內容。問:

手工工場出現以後,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小結。

課堂小結

1、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2、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嗎?

學生自由發言。

採用提問“今天我學到了什麼”進行小結。

這樣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

課堂練習

作業佈置

出示課堂練習內容並佈置作業。

手工作坊

手工工場

所有者

勞動者

生產方式

學生練習活動。

通過練習,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解題方法,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及時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從而進行查缺補漏。

七、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

1、商人地位的改變

2、貴族地位的變化

3、農民地位的變化生產力變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工廠)

↓作坊主——富商——(資產階級)

4、社會結構的變化

生產關係變化失地農民—僱傭工人—(工人階級)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説課安排,請各位評委老師指導,謝謝!

標籤: 集錦 説課稿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pv7w.html